【作家天地• 原创】陈永红 潘成奎 王 华:善厚答卷_栽培技术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作家天地• 原创】陈永红 潘成奎 王 华:善厚答卷

栽培技术 首页 > 栽培技术

【作家天地• 原创】陈永红 潘成奎 王 华:善厚答卷

时间: 2024-01-04 21:30:36 |   作者: 栽培技术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和县善厚镇自然景致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湖光山色绮丽,人文景观独特。围绕县委、县政府“三个着力”发展的策略和“4314”工程,善厚镇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促进资源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打响“善厚”品牌作为基本思路,牢固树立“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产业富村”的理念,为全镇百姓脱贫攻坚奔小康递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滁河,清清的河水蜿蜒而来,穿过和县善厚镇北部,将皂角村一分为二,小皂角自然村在滁河北岸,像一个孤岛紧邻全椒县地界。

  2014年秋季的一天,村支书陈芝平过渡口后,骑着摩托车急匆匆爬上河堤,远远望去,小皂角自然村掩映在绿树丛中,像一个流落在外的孩子。七十年代滁河整治河道,它被阻隔在滁河北岸。

  陈书记站在河堤上,耳畔还回响着摆渡人孙信文的话:“全椒人养龙虾赚大钱了,买汽车了……”这话落在他心里,沉甸甸的。

  小皂角自然村的稻田,紧挨全椒地界,同样是种田,人家却盖起了小洋楼。从全椒回娘家的小媳妇们不只说过一次,公公婆婆稻田养龙虾不少挣钱,今年盖了三层楼房……

  陈芝平心里不是滋味,小皂角自然村和滁河南岸的两个自然村,属于皂角行政村,祖祖辈辈都种植水稻,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每年每亩收入只有六七百元。再种植一季油菜,圩区土壤水分大,菜籽产量不高,村民收入微薄,皂角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种田挣钱少,都纷纷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

  眼前,滁河旧河道开垦出的一片农田刚刚收割完毕,稻茬齐刷刷站在秋日的阳光下,陈书记看在眼里,内心却十分愧疚。的确,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真正落入口袋的那一点点收入,村民们还是十分失望。

  他骑上摩托车,下河堤,绕过小皂角村,去全椒县的稻田看一番。稻田里灌满水,水汪汪一片,收割后留下的稻茬子被水淹没了一半。他蹲在田埂上,真没瞧见龙虾长啥样。稻田里,挖出一道道的“壕沟”,让他更加好奇。

  回到小皂角村,村小组长向他汇报,村民有养龙虾的想法,还想邀请全椒的亲戚来指导。

  穷则思变,他理解村民的想法。皂角村3793口人,在鸡笼山以北,属于圩区,主要种植水稻,是善厚镇的贫困村。

  村支书陈芝平每天走在田间地头,始终盘算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走上富裕之路。

  可是,年年带领大伙儿种水稻,猴年马月能富裕起来?水稻收割后,再种一季油菜,油菜产量又不高,不如不种油菜,先试着稻田里养龙虾?

  思量一番,他决定带领村民先折腾一下,就算稻田里养殖龙虾失败了,并不会耽误种一季水稻。如果小皂角村稻田养虾成功了,推广到整个皂角村,甚至整个滁河以南的圩区,村民们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了。

  村小组长会议,在村委会召开。会上,陈书记表情有些凝重,眉头紧锁。他首先肯定了小皂角村村民稻田养龙虾的想法,再翻出一堆旧账,从村民的低收入到田间灌溉用的沟渠淤塞,到村庄里的泥泞路;还有每个自然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是患重病,平日里花费大笔治疗费,生活维计都很困难。

  陈芝平担任村支书近十年,在滁河两岸来回奔波,何尝不想带领村民们早日富裕起来呢,可圩区的自然条件只能种植水稻,稻田里也改种过小麦、树苗等,可收成都不高。这些旧账一件件、一桩桩翻出来,他自己羞愧难当。

  “稻田里养龙虾,不会耽误一季水稻,但是稻田里不能施化肥、不能打农药……”其实这后半句话,是陈芝平突然想到的,自己在滁河岸边长大,对养殖鱼虾还是有些经验。稻田里施化肥、喷洒农药,龙虾一定会被“毒”死,这是常识。

  “稻田里养虾,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子会有收成吗?一年就种这一季水稻,失收了,村民吃啥?”有人质疑。

  陈芝平感觉有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但他坚信一点,全椒有农户稻田养龙虾成功了,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可以去滁河对岸学习。

  致富的路走对了,吃苦算得了啥!一起迈开脚步,勇敢地往前走!陈芝平信心满满地鼓励大家。

  他在滁河边长大,亲眼见到父辈们整治河道,开垦圩区,种田捕鱼,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养育了两岸的群众。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这片土地。

  关于稻田养虾,会议一致通过,同意从小皂角自然村开始试点,其他两个自然村,有愿意稻田养龙虾的农户,到河对岸的小皂角自然村,集中培训养殖技术。

  村委会全力支持稻田养虾,一部分稻田可以不种油菜,先挖浅水沟,预备放养种虾。村委会还帮助村民申办水产养殖保险,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稻田养殖龙虾不赔本。脱贫路上,村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秋收后的田野上,村民们忙碌起来,挖沟、上水、消毒、投放虾种、肥水、种水草……直到越冬管理,陈书记虚心向养虾专家请教,养殖的流程不仅心里有本账,还记在挂历、工作日志上。他知道,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村民的收成就会大打折扣。

  水稻种子,选购也很关键,必须是大种子公司的稻种,而且适合在圩区生长,产量高,口感好。

  每一户村民养殖龙虾的情况,记录在工作日志里,随时跟踪指导,并总结经验,推广给其他养殖户。

  第二年三月,春暖花开,龙虾上市,销路不错,白天、晚上都有商家收购。滁河渡口摆渡的孙信文也说,这些天呀,小皂角村的龙虾卖疯了,南京人开着汽车来收购。

  金秋十月,丰收的田野上,稻谷熟了,黄灿灿一片,因有虾粪做底肥,稻穗长,颗粒饱满,产量高,而且不施农药化肥,是市场热销的绿色有机大米,销售价格远远超出普通大米。

  小皂角稻田养殖龙虾成功了,每亩产值达五千元,村民得到实惠,大伙儿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陈芝平书记有更大胆的想法,在皂角行政村推广稻田养虾,帮助滁河南岸的村民也一起富起来。

  乘船过河,到对岸串亲戚走娘家,消息都很灵通,稻田养虾收入很可观,河北岸有几家盖三层楼房了,河南岸有几家买汽车了……一传十,十传百,在外打工的村民,听说村里在推广稻虾连作,每亩收入六七千元。而在外打工,不仅辛苦、收入低,又不能照顾家庭。

  很快,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到家乡,把自家的农田划出一部分,搞稻虾连作试验,边学习边实践,积累养殖经验。

  张飞早年在周边城市打工,回到家乡,向乡亲们学习稻田养虾,发展生态农业。2015年创建合作社,十多户村民加盟,流转稻田两千多亩,稻田养虾面积五百多亩,大伙儿抱团协作,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一时传为佳话。

  顾祖兵回来了,一名,做事雷厉风行,一口气承包了村里三百多亩农田。

  缪广亮回来了,安徽农业大学的高才生,养殖龙虾,专业对口,他承包了四百多亩稻田和水塘。

  七个年头,皂角行政村全村普及稻田养虾,滁河两岸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盘活了土地的利用率,培养出多名稻田养虾能手。

  王正明,流转一百多亩稻田,第一年因技术和经验不足,龙虾个头不大,销路不是很好,收支刚好平衡。村委会请来养虾专家,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到原因,第二年从稻田消毒、虾苗培育等最基础环节着手,一步一步指导,直到稻香虾肥,收入是前一年的两倍。他不忘把技术传授给他人,让其他养殖户少走弯路,一起共同致富。

  陈传英,2017年成立传英水产合作社,带动50户村民加盟,稻虾种植培养面积突破5000亩,每亩收入达6000元。

  顾开宇,早些年下海,已经发家致富的能人,也回来了。他了解到自己的家乡皂角村投资环境不错,乡亲们稻田养殖龙虾的技术非常成熟,产量也很高,龙虾个大肉肥,他决定投入大笔资金建造厂房,收购乡亲们的龙虾,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

  瓶装龙虾、礼盒包装……龙虾加工后,将销往全国各地,2021年的订单已超过200万份。当陈芝平把这个好消息传达给村民们,大伙儿不再担心龙虾的销路,相信致富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2017年底,皂角行政村稻虾连作八千亩,每亩产稻虾米八百余斤、龙虾两百余斤,每亩产值达五千余元,终于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村集体从负债,到收入五十余万元,田间沟渠清淤、村里路面硬化有资金了;有能力为村里的孤寡老人、贫困户送上一份温暖了。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善厚镇的先进村、稻田养殖龙虾的模范村。

  皂角行政村沟渠纵横,水质优良,适合发展稻虾连作。稻田养殖龙虾,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环境污染,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稳定了粮食的种植培养面积,提升了经济效益。

  皂角村稻香虾肥,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稻虾米、大龙虾已销往上海、南京、常州、芜湖、黄山、合肥等地,订单络绎不绝,生态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

  三月底至端午节,皂角村热闹开了,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外地车开进村子收购龙虾,一口价。好价钱让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全村共有养殖户三百多人,每天销售龙虾上万斤。

  三月底,龙虾节来了,在滁河南岸的朱荒圩拉开帷幕。广场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在这里喝啤酒品龙虾,蒜蓉龙虾、油焖龙虾、清蒸龙虾……带动乡村旅游、农家餐饮、垂钓休闲。再吃一碗香喷喷的稻虾米,口有余香,更恋恋不忘红通通的大龙虾,色香味绝佳,离开时忍不住要捎些回去。

  龙虾节上,有一个重要的农事活动:虾苗选秀。村民自带龙虾,热情参加,以自娱自乐的形势推广龙虾精良品种,促进产业链发展、延伸。

  皂角村的龙虾、绿色有机稻虾米名声远扬。田埂上,聚集的人群多了,有参观的,有收购龙虾的。

  从水稻种植到虾苗培育、成虾养殖,以及市场销售、模式推广,皂角村的生态农业产业链逐步成熟。

  致富奔小康,滁河两岸一盘棋,这是村支书陈芝平希望看到的;他更知道,他必须比村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滁河两岸都在搞稻虾连作,一旦龙虾市场饱和,乡亲们的致富之路如何走下去?

  而且,龙虾销售季节性非常强,过了3月至5月的销售旺季,肉少壳硬,口感欠佳。有的龙虾还会自然死亡。

  2018年春节,村民们过渡口串亲戚拜年,陈芝平却拎着过年的礼物去江苏高邮,跨进老表的家门,在表弟的农场里转悠,学习稻田养鱼,身后是皂角村的几位养殖大户。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兴化,学习稻田养蟹。四天时间,陈芝平带领养殖大户们走访养殖高手,虚心向人家学习、请教。

  稻田养鱼有优势,销售没有季节性,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卖,保证了收入的稳定。稻田养虾三年后,可以稻田养鱼,清理龙虾,防治龙虾近亲繁殖个体瘦小,卖不上价钱。

  多学一些养殖技术,可以每时每刻应对市场变化,是稻田养虾还是稻田养鱼,村民们能自己决定。恰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餐饮业关停较多,龙虾的需求减少,有的村民稻田养鱼,避开了龙虾市场的低迷期。

  皂角村的虾苗品质好,龙虾肉质肥嫩,稻虾米口感香软,发展出一条以龙虾养殖为主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广辐射到善厚镇的其他乡村,在周边县市的龙虾市场,打造出“安徽龙虾第一镇”的品牌效应。

  滁河两岸的村民富起来了,摆渡人孙信文更忙了,渡船在河面来回穿梭,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他认识的全椒人。

  陈芝平笑了,他过渡口,正要赶往全椒县赤镇乡参加虾苗培育会议,他已被聘请为全椒县龙虾协会会长。

  眼前,滁河水潺潺流淌,日夜不息,滋养两岸的土地,也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两岸的皂角村人在这片土地上勤奋开拓,脱贫致富,生态农业产业链对接鸡笼山风景区,正带动善厚镇的乡村旅游业同步发展,吃、住、玩一条龙服务,欢迎八方来客。

  善厚镇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当地人叫它獾头山,獾头山高不过几十米,小山蜿蜒起伏,小山沿着它北面相距五百米左右的三二八省道一直向西延伸。在省道和獾头山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原野。天气晴朗的早晨,站在三二八省道的边上放眼望去,金色的阳光掠过小山,把小山下的原野里一排排看似不起眼的蔬菜大棚装点得飘渺而梦幻,毫无疑问,这是一处适合农作物种植的良田。那一排排蔬菜大棚,就是南京理想种业公司和县善厚镇蔬菜育种基地的种子培育中心。

  时光追溯到2015年春天。万物复苏,桃红柳绿。这是一个温暖祥和的春天,这一年的春天注定要给善厚人带来一份惊喜。这年4月,善厚镇党总支书记宋厚水与该镇商会会长、种子协会副会长刘荣柏,一起到南京拜访老朋友周鸿章,周鸿章是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的掌舵人,宋厚水书记与刘荣柏会长此行的最大的目的,是寻求与种子公司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此推动善厚镇蔬菜产业的更大发展。

  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干蔬菜推广研发的公司,十多年来与善厚制种产业一直有着业务往来,公司对善厚镇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始终情有独钟。公司以南农大和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作为技术依托,是一家集蔬菜科研、蔬菜制种推广、蔬菜种子加工和蔬菜种子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尤其是在叶菜、豇豆和甘蓝品种等蔬菜种子开发研究方面,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领先的地位。

  那次访谈气氛融洽,他们从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准备在南京周边建立一家蔬菜种子培育和配送中心,目前正在酝酿和考虑项目选址事宜。

  听了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的介绍,书记宋厚水和会长刘荣柏二人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他们向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介绍,善厚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善厚是全国蔬菜制种第一镇,善厚每年种子的吞吐量有数千吨,和县已融入南京都市圈,善厚镇是和县的后花园,到善厚发展前途广阔等等优势。

  听了善厚镇党总支书记宋厚水和商会会长刘荣柏对善厚镇的详细介绍,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又组织一个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团队,对和县善厚镇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制种产业进行了多方当地考验查证。最后,南京理想农业有限公司决定把蔬菜种子公司和蔬菜种子培育基地选择在和县善厚镇。

  善厚镇政府领导班子知道,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尤其是跨省项目的完成并非易事,它需要走各项审批程序,不仅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和重视,更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在一次次的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镇党委和镇政府领导班子反复强调,南京理想种业能选址善厚镇,是我镇制种产业走出瓶颈,实现二次飞跃的天赐良缘。同时镇里成立招商领导小组,负责南京理想种业公司落户的全盘工作,在具体工作上,指定各个部门领导牵头亲自抓。为更好地适应南京理想种业公司落户的需求,从而赢得商机,善厚镇强化针对性招商和政策性招商,镇村层层把关跟进,确保项目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项目引进上,善厚镇各级政府一路大开绿灯,全力支持。在先期土地征用方面,有些村民觉得把这么好的土地让出去,心有不甘,对土地征收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这时候镇政府领导班子联合村领导班子多次登门,耐心解释,讲清厉害关系,对利弊进行了详细解释,终于做通了部分村民的思想工作,使土地征用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当地政府的不懈努力,2016年4月,南京理想种子公司蔬菜育种基地工程终于在善厚镇陶店村破土动工,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遇上问题,镇政府总是及时协调解决,在镇政府和施工方的多方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和紧锣密鼓的建设施工,种子公司蔬菜育种基地工程于2017年4月竣工,总建筑面积达到6200平米。紧接着,在镇政府的协调运作下,同年5月,南京理想种子公司蔬菜育种基地,在和县善厚镇正式投入市场运营。

  蔬菜育种基地顺利驻扎善厚镇陶店村,带动了善厚镇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为善厚镇的蔬菜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蔬菜种植技术由传统分散型转化到了大规模现代型。蔬菜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镇里的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菜农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了。这是镇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的结果,是一件利国利民、多方共赢的大好事。

  善厚镇政府负责同志欣喜地说,在陶店村的原野里,蔬菜育种大棚乍一看与普通的蔬菜大棚没什么区别,不过走近一看,与一般的蔬菜温室大棚完全不同。蔬菜种子育种科研基地占地面积一百三十余亩。每一个蔬菜育种大棚的占地面积,都比一般蔬菜大棚大很多,高度差不多有两层楼房那么高。在大棚建设初期,善厚镇政府派出专人协助采购建设材料,他们通过比对,选择了一种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性能优越,透光性好,防风抗震能力强。笔者在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育种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大棚内部,整个大棚干净明亮,阳光直射地面,毫无普通蔬菜大棚低矮狭小的压抑感。

  善厚镇农技人员介绍说,温室大棚内部的土地被均匀地分割成很多长方形平整规则的小块,每一个小块土地上,只是稀稀疏疏地种着四排看似像普通小青菜一样的蔬菜。镇农技人员蹲下身,抚摸着一棵小菜株说,绝对不能小看这些毫不起眼的小菜株,它们都经过严格挑选,在种植布局上严格雌雄搭配,是优良蔬菜种子培育的母本,就是说,它们是推广销售到全国各地的蔬菜种子的母种。

  育种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温室大棚筹建初期也走了一些弯路,最后在善厚镇政府不断协调和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持下,逐步改进建设方案,才有今天先进的温室控制技术。温室温度控制在种子培育适宜的环境和温度,温室建筑材料采取使用高透光性的保温材料,自然采光率高,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线,收集阳光的温度,促进种子的生长发育,在温室大棚的侧面,敷设电加热墙作为温度不足的补充,在电加热墙的供电方面。通过镇政府协调电力部门,专门为基地提供了增容供电。当阳光强烈,温室温度过高时,装在顶层采光板上面的黑色隔热网会自动伸展打开,以此来控制温室温度的恒定。

  在温室大棚另一面墙上,装有自动控制的换气系统在保证恒温的同时,确保温室内空气的清新和含氧量充足。

  在每一块长方形种苗田的上方,都装有自动喷淋浇灌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综合采样温室的空气中的湿度和土壤中的水分,当检测到的综合指标要求浇灌时,自动喷淋装置开启,模拟自然界的雨淋方式喷洒。

  育种工作人员说,在育种基地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有困难找政府,在人员需求、水电供给等等方面,遇上问题,镇政府都及时协调解决。镇农技人员和南农育种专家每个星期都会到现场检查指导和检测分析,由于采用了先进温度和湿度控制,育种人员主要是在外围进行巡视和数据记录。

  育种种苗培育过程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善厚镇农技人员及时跟进,现场指导育种人员实施。

  育种工作人员特别介绍说,首先感谢善厚镇政府,提供了适宜的育种环境,无论是土壤的适应性还是光照、水分以及酸碱性等等,给他们创造了打破“四倍体”技术在小白菜和豇豆上的利用瓶颈,解决了“四倍体”纯度和遗传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提高种子生产产量,完全解决了小白菜雄性不育配合力及产量低等问题。

  母本蔬菜培育到花期就要进行雌雄授粉,这个也是种子培育的重要时期,授粉的成功与否以及授粉的质量和成功率,都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培育,自然授粉通常选用蜜蜂授粉。在花期临近的时候,镇政府派出专人帮助联系适合的蜜蜂,提供给蔬菜育种基地选用,镇农技人员根据种子的花期和特性,选择适宜的蜜蜂,移入温室大棚内。这个步骤看似容易其实不然,蜜蜂移入之后,要观察蜜蜂的适应性,就是对于温室环境的适应,还要观察蜜蜂采花授粉具体的情况,仔细记录数据,有时甚至要统计一个花朵的蜜蜂飞临次数。在这方面,善厚镇农技人员和现场育种人员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每一个优良的蔬菜品种,都要完成育种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直到种子成熟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种子的收集,收集种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培育的每一个品种都要求严格区分开来,不仅要统计数量还要做好标记。这样一个时间段常常也是农忙的时候,人员紧缺,善厚镇政府协同多个村委会,在保证农忙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选调精壮劳力能手,帮助种子收集。镇政府领导常常在现场蹲点,每天从早到晚,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蔬菜种子的培育,每一个过程都凝聚着镇政府农技人员和育种人员的大量付出。他们为的就是把最好的蔬菜种子,提供给全国各地的菜农和蔬菜种植大户,打响善厚镇的种子大镇的品牌,带动善厚镇经济的大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

  从育种基地培育出优良的品种,只是整个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系统的第一步,首先要对采收上来的蔬菜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尤其是进入休眠期的种子,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影响发芽率。在阳光下晾晒,除去水分,是最常用的方法,这样的解决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晾晒温度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晾晒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场地不够,善后镇政府及时协调解决场地问题。

  笔者在采访时,看到一个很大的种子储存仓库,仓库工作人员介绍说,原先的仓库没有这么大,储存能力不够,他们把困难及时反馈给了善厚镇政府,在政府的协调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土地征用和仓库建设,解决了蔬菜种子的储存问题,保证了蔬菜种子入库和出库井然有序。

  蔬菜种子从储存到销售,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分包,把储存的蔬菜种子进行分包之后才能进入全国各地的经销机构进行销售。

  笔者在采访时看到,除了一小部分蔬菜种子分包采用人工完成以外,大量的蔬菜种子分包,采用的是半自动化的分包设备。一袋袋蔬菜种子从仓库进入分包工厂拆包后,紧接着进入自动化分包生产线,由分包工人操作分包机器进行分袋封装。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生产工人全部来自善厚镇本地,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善厚镇政府的多方协调以及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下,种业公司成全了自己的物流公司,负责蔬菜种子的流通运输。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镇政府在物流场地、运输车辆等等方面,有求必应,全力支持。保证了蔬菜种子的顺利流通。

  目前,正是蔬菜种植的大好时节,精品蔬菜种子正在从善厚镇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的蔬菜种植大户手中。

  在采访时了解到,蔬菜育种基地扩大规模的申请征地项目,已得到了善厚镇政府的批准,依靠善厚镇党政领导的大力扶持,在品种研发上创新突破,善厚镇的蔬菜产业会更上一层楼。

  善厚镇文化渊源深厚,从距今三四十万年的“和县猿人”到人数位居安徽前列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及“善良”“厚德”的善厚古风,为凤台村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极具特质的文化灵魂。

  凤台中心村位于著名的佛教胜地鸡笼山脚下,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鸡笼山——半月湖贯穿全境。中心村由原凤台王店和西曹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凤台植物园、开心农场、四季花海、环湖游步道、鸡笼山北麓登山通道等众多旅游观光点,是马鞍山市绿色生态功能区、马鞍山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市旅游度假核心区之一,全国和省级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旅游示范村,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全省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11月的和州,风高气爽,天蓝云白。我们驱车行驶在美丽的盘山公路,采风团的几位作家被眼前一直在变化着的山林风光所吸引。凤台村党总支书记陶永跃告诉我们,以前的凤台村一穷二白,村里不通公路,信息闭塞,条件落后。村民们出一趟远门,得翻过好几座山梁,山里野兽出没,摸黑回村又总是提心吊胆,生态环境虽然好,但老百姓们却“守着饭碗没吃的”。近年来,凤台村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点上做盆景、线上做风景、面上做延伸”的指导方针以及善厚镇党委、镇政府“沿山、沿路、沿水”思路,以打造“村庄环境优美、山水风光秀美、人与自然和美”为重点,突出“宜居、宜业、宜游”,通过环境美化、产业引导,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具有简约徽派风格、和州地方特色、凤有模式的特色旅游专业村。

  陶书记掰着手指头向我们介绍:凤台村村域面积18.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80亩,山林场地面积1.39万亩。人口三千多人,含半月湖在内,村里有五座国家小一级和小二级水库,山林和水体资源丰富,水岸环境优美,用一副对联形容很适合。他顿了顿,似乎想卖个关子,但还是忍不住此刻的兴致,提高了嗓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祈福胜地鸡笼山;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间仙境半月湖。”

  听到这里,全车的人不觉会心一笑。编这幅对联的人能把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名句与眼前的凤台山水巧妙相联,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到。其实,当地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基于对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底蕴的宏观把握,将发展目光聚焦和定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依托“一座山(鸡笼山)、一座寺(万缘寺)、一条湖(半月湖)、一个人(和县猿人)”的自然文化遗产,潜心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百姓富了,产业旺了,人心齐了,乡村靓了。

  乡村旅游要避免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的“一窝风”现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系统和完整的政策法规,不能凭着想象打造旅游景点。对此,善厚镇党委、政府领导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镇党委书记武军这样说,凤台村依山傍水,要把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把良好的生态资源转换成发展的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我们得有科学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眼光,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化运作,激活旅游发展的潜力。

  凤台村地处滁河南岸、和州西北,西接含山,北邻全椒,虽然自然资源优越,但基础不如江浙宣州,“筑巢引凤请进来”,政府邀请省内的设计专业团队,有系统地策划和推进村容村貌的改造,扬长避短,量身定制出“一村一品”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百座坟茔大迁移。迁坟动土是山里百姓最忌讳的事,王店村前山后岗分布一百多座祖坟,迁坟谈何容易。起初,村民对此十分抵触。镇村两级干部逐家逐户做工作,连续用了七个晚上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协议商讨。六十九岁的老党员王怀茂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激动地说:“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咱村里办好事,咱们不可以再磨蹭了。地下的老祖宗不就是巴望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么,我带头,我迁坟!”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老党员的振臂一呼,全村百多座祖坟不到半个月全部迁移。

  基础设施大建设。整理农村旁边的环境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怡人的优美环境,解决了农村“脏乱差”,才能吸引外地游客,给凤台村经济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先后修建兴庄、大曹、任村三个自然村的进村道路,启动建设东曹至徐村、绰盛路至西曹、红山至东曹三条“四好农村路”,完成古半路、环湖路、花月大道等三条等级旅游道路的建设。2019年,全长13.7公里的花月大道获评“全国最美乡村道路”。获此殊荣的,全省才有两条,全国只有十八条。筹措五百多万元资金,用于村居墙体彩绘、文化广场、娱乐和健身设施以及铺设地下管网、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建设,推进道路硬化、亮化和美化。从以前的“脏乱差”蜕变成现在的美丽宜居乡村,群众的生活质量、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村民们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就连好多外地人都感叹,城里没有我们这边的环境好。”

  人居环境大整治。凤台村以“建成要使用,建成能使用,建成好使用”为准则,逐户宣传“厕所革命”,拆除旱厕一百多座,完成改厕三百多户;实施垃圾分类、水质净化和自来水改造等建设项目;对东曹、西曹、王店三个自然村一百八十七户农居房屋全部进行立面改造,统一徽派建筑风格。完成二十六个禽畜养殖场的拆除,以最严格的管理抓好秸秆禁烧,实现三年“零点火”“零通报”;全面实施“河长制”“林长制”,重点抓好水源地保护、河道综合整治,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依托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民宿,并入选2019年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在十八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上,建立了长效化管理机制,与各村民组开展清产核资、身份界定,对现有资产实现股份设置、折股量化。乡村振兴,直指人心;乡村旅游,根植于人。正如善厚镇镇长潘晓娣所说,凤台村旅游开发要以凤台地方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与“三农”相结合,我们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

  在发展凤台村旅游项目上,村“两委”通过乡村主题开发、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凤台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增量,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唤醒了文化自觉,使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大特色。

  王店村集中流转土地1950亩,通过招商引资发包给客商发展花卉苗木和经果林规模化种植,村集体年收入增加约三十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陈百户村处在西埠、石杨、善厚三镇交界处,前望阡陌,后靠九山,有山泉清冽穿村而过,是为九泉。利用山、水、田、泉的特点,村里发展桂花、荷花等特色田园产业和庭院景致。村内小桥流水,户户绿植纷披,墙外花果飘香,庭院茶香四溢。新庄村趁着人居环境提升的良机,做好“泉文章”,利用村里的泉水种菜种果。村里八十多岁的瞿姓老人捡来废弃的石头、瓦片,在原猪圈的旧址上建起一座“山水池鱼”的小品,成为村里的一大景点,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瞿老带头做邻里工作,在农居及庭院的打造和规划上,帮乡邻们“打算盘”,当“参谋”。

  “旅游+”效应凸显的表现,推进了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东曹、西曹村紧挨鸡笼山和半月湖,村里引进资金,种植了成片的经济林,家家户户发展客栈、农产品销售,旅游产业让百姓们尝到甜头,有了干头,乐在心头;王店村全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农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该村“山里人家”等山庄,每年接待台湾、港澳和江浙沪等地的游客数千人次。村里建有“农耕文化展示屋”,建有多功能休闲垂钓区、王店书画院、农民文化乐园、生态停车场等景点,游客们在这里吃农家土菜,住农家小院,体农家生活,品农耕文化,大有如入家门、乐不思蜀之感。

  凤台村经济呈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势头,由2018年的1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8.6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达到14.8万元之多。在外打工多年已五十多岁的“胖姐”看到家乡的变化,毫不犹豫回到王店村,她在村头开了家“胖姐农家乐”,并对外销售土特产品,年收入达到七八十万元之多。

  像“胖姐农家乐”这样规模的餐饮店,凤台村还有三家。村里新近成立了“善水缘”乡村旅游发展公司,目前开设了房车租赁、精品民宿等项目,其他项目还在建设和完善中。另外,一座国家级康养中心也在酝酿和洽谈。党总支书记老陶告诉我们,景区周边特色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如水蜜桃、黄桃、葡萄、草莓、西瓜等特色农产品都身价倍增,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模逐步扩大,吸引周边农民就地就近创业,不少农民开办起了民宿、餐馆、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农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初现成效。

  钟灵毓秀的善厚镇坐拥鸡笼山——江北第一名山、万缘寺——清同治元年著名寺庙、半月湖——善厚镇的“母亲湖”。“和县猿人”遗址游览观光点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史料记载,“和县猿人”遗址在善厚汪家山北坡,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干涸,故名“龙潭洞”。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开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之进行科学发掘,发现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四颗猿人上臼齿化石、一段左下颌骨化石,还发掘出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烧骨片、灰烬等。经专家鉴定,龙潭洞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和县猿人”。“和县猿人”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与差异、长江沿地的发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依据。

  脱贫攻坚的号角嘹亮,镇村干部群众脚步铿锵。做好“旅游+”文章,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凤台村依托半月湖——鸡笼山旅游景区,从2018年起,成功承办了和县第五届乡村旅游月、第六届乡村旅游月及和县第二届、第三届龙虾美食音乐节、“最美廊道”南京都市圈半程马拉松邀请赛等重大文旅活动,借此推动善厚镇自然人文资源及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向外拓延。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依据凤台村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奇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专家考察论证和设计规划,县、镇两级已经将凤台植物园、鸡笼山枫林禅寺、新科百草园、王店和西曹美丽乡村连点成线,致力于开发打造风景养眼、文化养心、美食养生、生活养情、运动养身、健康养老的多样性、综合性旅游核心品牌,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农业、生态、民俗等旅游服务产品转变,形成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可持续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围绕和县县委、县政府“三个着力”发展的策略和“4314”工程,镇、村两级干部带领群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正迈开大步,他们满腔热忱,他们义无反顾,他们以人的责任和信仰,在新的时代谱写出一曲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迈赞歌!

  图文来源:本站原创,全文发表于2021年第5期《作家天地》;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便,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