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图事】在城市种菜是什么体验?他们在公园里建了个“食物森林”_行业新闻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津城图事】在城市种菜是什么体验?他们在公园里建了个“食物森林”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津城图事】在城市种菜是什么体验?他们在公园里建了个“食物森林”

时间: 2024-06-16 06:52:07 |   作者: 行业新闻


  每到周末,天津津南体育公园里的一片绿地就人声鼎沸,一群人在这里浇水、施肥、收获,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少在公园遛弯的人也争相前来观看,路过的人都说这里像斯卡波罗集市一样,有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也有人说这里像莫奈的花园,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生机,在花花草草的映衬下,一秒就进入到了画里。

  坐落在津南体育公园的“双新食物森林”是个一亩的试验地,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在城市公园里建造的“食物森林”。这里有大乔木、小乔木、灌木、爬藤、草本、地被等等,涵盖着草药、香草、水稻、水果、蔬菜等在内的300余种植物,还拥有生态水循环系统、好氧堆肥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廊架休闲系统、生态种植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在这里,志愿者通过劳动收获的果实大部分会用来慰问社区需要帮助的人群。家住南开区的李娟是“双新食物森林”项目的发起人,她偶然间了解到“食物森林”的概念,“第一次知道食物森林后,我就觉得这不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的具象化体现嘛。”于是,李娟在津南区将这一个项目做了起来,而她也希望基于“食物森林”,能够形成一个“熟人社区”,让周边居民享受劳动快乐的同时,又能与外界交流互动、分享盈余,人类社群像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和谐共生。

  “双新食物森林”的参与者,上至70多岁,下至幼儿园小朋友,既有退休老人、亲子家庭,也有周边大学生。抛开年龄、职业、性别,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然名。银杏、山羊、青秧、小蜜蜂、山茶花、忘忧草、满天星、熊童子、谷雨动物、植物、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四季节气成为了他们的新身份,“有了自然名,我们就不再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是平等地进入生态世界。”“五角枫”李娟说。

  志愿者“三角梅”傅敏,今年64岁,她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步入职场,从未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以前在公园遛弯就没有目标的走,直到我看到这一个独特的小园子。”那是三年前的夏天,竹林茅亭,满园花草。那一天,傅敏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 ,她依旧记得做的第一件农活是给瓜翻面,“当时园子里种了很多瓜,南瓜、西瓜、冬瓜瓜的每一面都要被太阳晒到,才能长得均匀,这是我之前根本不知道的。”干了一上午活儿,虽然被蚊子咬了一身包,累得满头大汗,但傅敏带劲儿极了。

  “食物森林”里的志愿者大多不懂种植,但无一不热爱花草自然。67岁的“五谷”名叫董立,之前她对种菜、种花完全不了解,“现在清明种瓜点豆、小满插秧,水稻收获以后就要种下冬小麦这些张口就能说出来,所以我们这里有很多土博士。”董立记得,秋天挖红薯时,有的小朋友挖出的红薯比他们的脸都要大,“到秋天柿子熟了,大家都不舍得摘下来,那时候就有小朋友坐在树前写生。”董立说,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满处跑的年纪,“但他们能在这里专注地观察大自然,我认为这就是食物森林带给孩子的成长。”

  年长的人在这里给枯燥的生活加点生机,年幼的孩子则在这里掌握了生活的经验。“小野猪”2021年到“食物森林”时只有3岁,“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现在搬到这里,能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看到一片可以种菜的土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小野猪”爸爸“熊童子”说,三年前的“小野猪”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内向小男孩,不知何时开始,孩子变得爱说爱笑,遇上新来的伙伴还可以为他们讲解“食物森林”的故事,“今年,他特别希望在一米菜园种下胡萝卜,因为在绘本里读过拔萝卜,嘿哟嘿哟拔萝卜那段故事,所以特别想体验一次,书上的知识与现实就连接起来了。”同样地,“海娜”也带着女儿“桃子”每周来到这里观察记录叶子长高几厘米,果实有什么变化,“老师布置过《印象最深的事情》的作文时,我还写了在这里看到蛇吃青蛙,看到小刺猬、蜗牛、蚯蚓的场景”

  时值盛夏,“食物森林”里有一片黄色的小花,像向日葵,又像非洲菊,李娟让大家顺着花往下看,“这是茼蒿菜!”有人回答。“我们正真看到菜市场里的蔬菜,只是它们的生命中其中一种形态,它们能是种子、可以是茎,可以开花,还可以结果。”李娟说,在“食物森林中”,人们能看到植物的每一个形态,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魅力。

  在这里,志愿者们不仅体验到了“锄禾日当午”,更懂得“粒粒皆辛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曾经举办过的零废弃冷餐会,每个家庭都在家做好了食物带过来。”傅敏在家烤了面包,再从“食物森林”里折了些麦秆,把食物串起来堆成塔,“等到冷餐会结束后,麦秆放到堆肥箱,其他家庭带来的瓜、果皮放到昆虫塔喂蚯蚓,纸板也可以拿去堆肥,一点垃圾都没有。”也有不少志愿者开始承诺,不点外卖、不买矿泉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用不易降解的湿巾

  从土地到餐桌,再到生活,他们以言行互相成就,成为更好的自己。四年以来,劳动超过3次以上的志愿者至少达到了400多人。谈到未来,李娟说,她希望把“食物森林”做得更加贴近生活,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慢慢建立生态意识,形成生态观,老人们在这里通过劳动、慰问其他的人更加有价值感,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人相互支持鼓励。关于种植,李娟说,“大自然帮我们剔除了一些品类,我们也要顺应进一步调整这里的结构,让来到这里的少年儿童了解认知更多的动植物,树立环保意识,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同时,李娟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她坚信少年强则国强,“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食物森林的好处,有关部门能看到食物森林对城市的用处,建设更多的食物森林,让居民们就像是他们的自然名一样,融入大自然,在生态的包围下,成为关爱地球的友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