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粮种子市场分析——玉米:饲料带动需求育种仍需突破!_新闻中心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三大主粮种子市场分析——玉米:饲料带动需求育种仍需突破!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三大主粮种子市场分析——玉米:饲料带动需求育种仍需突破!

时间: 2023-12-02 03:57:48 |   作者: 新闻中心


  2017年4月5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声明,批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瑞士农用化学品巨头先正达的交易。在长达一年之久的谈判、审批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拟以出价超过430亿美元现金收购这家瑞士种子和农药生产商。如果交易成功,这将是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中国公司收购西方公司的交易。

  在业内人的眼里,中国化工被称为“中国的先正达”,是唯一经营化肥、种子、农药三大农业投入品的中央企业。

  而被收购的对象是全球农药领域第一、种业第三大公司(农药销售占全球20%,种子业务销售占6%)——先正达,具有强劲的生物育种核心技术优势和农药原药研发优势,其拥有最全的农药产品线。

  当今世界种业市场,大部分被世界几大种业企业高度垄断,而先正达正属于前十大之一。

  在整条种子产业链体系中,从农药、种子、化肥、育种技术等方面,中国是远远落后与世界前十大种子企业的的。就种子贸易额来看,世界前10强的种业企业在全球种子贸易额中所占比例超过1/3,而我国种子市场销售额占全球的不到1%;就农药利润而言,世界大部分的利润都掌握在先正达、孟山都、拜耳、巴斯夫等6大跨国农药巨头手中;在生物育种方面,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不到100家,拥有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不到1.5%。

  因此,收购先正达,将非常有可能弥补中化工集团在农化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使中国化工成为一家转基因种子生产商,而且还能直接挑战孟山都的龙头地位,还可以弥补国内种子业的缺陷,逐步提升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不单止是产量能否满足的问题,而是在转基因大潮之下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网上转基因和反转基因两派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小编觉得,技术无好坏,转基因技术就跟核武器一样,不一定要用,但一定要有。而且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的威胁比核武器的威胁更为隐秘,也更为紧迫。

  几千年来,农民自己留种,根据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需求变化,不断筛选和优化品种,这一以农民为主体的种子系统成为维持中国农耕传统的生态根基。凭借这一种子系统,中国曾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同时,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农民同时也保护着全球75%的种子资源,实现着农民与自然、生产与环保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国人口与耕地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将慢慢的变大,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9%的耕地,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将怎么样提高单产来养活日渐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于是,转基因作物被广泛推广,而且成为众多种业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与转基因相关的生物技术,成为众多种业公司积极研发投资的重要领域。

  近30年来,杂交种子已经广泛地进入农业领域,而农民传统的育种实践已经遭遇了几乎灭顶的排挤和颠覆。中国,相比于其他亚非拉国家,种子的商品化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以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玉米为例。在吉林、河北、甘肃、贵州、广西等5个玉米主产省区的抽样农户调查问卷中,玉米种植户完全依靠自己留种的比例极低,仅占全部调查农户的1%。绝大部分农户通过市场购买获得种子,而市场上的种子绝大部分都是杂交种子。

  但,当时的中国种业企业并不成熟,市场大部分份额都被几个大的种子大玩家: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占领。而且,这些大玩家不仅卖种子,通常,它们会将这些种子与特定的化肥、农药搭配销售,从而控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此,中国种子企业面临的不只是单个的跨国种业公司,而是一个庞大的国际化产业链条。

  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种业市场化才算刚刚起步,目前正在经历行业整合期。具体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这个阶段种子绝对没商品化,没有种子市场和种子公司,也没有商业化育种,完全由农户和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种,良种率低,单产水平提升较慢,到1978年时中国玉米、水稻的单产分别仅有187公斤/亩和265公斤/亩。

  这个阶段种子逐渐实现商品化、专业化,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国家开始实施“种子工程”,种子行业市场化发展加快,但仍然不规范。到2000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种子公司(站)2700家,注册登记的种子经营点32500多家,国有原种场、育种场2300多个。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2000年《种子法》以及之后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颁布实施,种子行业真正的完成市场化和规范化,品种权得到一定效果保护,企业真正有动力进行商业化育种并慢慢的变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

  随着2011年国务院《关于快速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种子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的地位得到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种业商业化的进行,种子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资本大量涌入,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大量企业通过合并扩张,争夺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话语权。国内种业经过市场化初期的无序发展之后,种企数量开始迅速下降,从2011年的8600多家减少到2014年的5064多家,平均每年净减少1000多家。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每一次品种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育种创新要先行。生物育种是种业发展的大趋势,想要未来占据主动必须积极做好技术储备。国外巨头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都是由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两部分所组成,以常规育种为基础,生物技术提供新方法和新产品。

  先锋公司原以常规育种见长,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玉米杂交种,具有近百年的常规育种积累,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借助生物技术,进一步强化育种研发。虽然近年来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极大,但毋庸置疑其在种子行业中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国际上转基因种子的市场早已被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拜耳、陶氏等几家公司瓜分完毕,在中国大田粮食作为转基因种子市场政策尚未放开之前,国内种子企业一定充分做好资本、技术、人员方面的储备,未来才有机会参与更激烈的竞争。

  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与耕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是对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也是良种需求最根本的推动力。中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了粮食供需缺口未来将长期存在,虽然现阶段我们也可以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但考虑到大豆、油脂等对进口的高度依赖,我们一定要承认粮食短缺已是事实。而且跟着社会的发展,从需求端看,人口总量增长,消费升级(肉类蛋白替代传统主粮),深加工、能源等多样化需求造成了粮食需求的迅速增加,而在供给端,耕地面积不可逆的减少(勉强守住18亿亩红线但耕地质量的下滑难以量化),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都限制了粮食总供给的增长。

  虽然2004年起粮食总产量实现12连增,但3.1%的年均增速远低于饲料产量19.5%的年均增速,因此供求紧张越发明显。在耕地总面积和有效劳动力总量难以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成了唯一的出路,因此对增产贡献率最高的良种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种子市场规模增长大多数来源于于粮价的刚性上涨和种子技术水平提升。2014年,中国每年种子总用量101.29亿公斤,其中商品化率70.07%,市场总规模约1149.28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中。

  分种类来看,杂交玉米种子、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占比34.82%、13.27%,是种子行业场主战场。种子市场总规模与耕地总面积、平均每亩用种量、种子的商品化率以及种子平均价格直接相关,而种子价格取决于粮食价格(体现制种成本)和种粮比(体现内在价值),即种子市场总规模=耕地总面积×亩均用种量×商品化率×粮食平均价格×种粮比。

  由于耕地面积出现较大反弹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亩均用种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玉米用种量还因为单粒播的推行出现年年在下降),商品化率方面玉米、杂交水稻、棉花、油菜等品种已接近100%,蔬菜、小麦、大豆等还有一定空间,因此影响市场规模的主要变量是粮食价格和种粮比。

  其中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刚性的,因为粮食紧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而且国家每年最低收购价也在提高;种粮比则是种子内在价值的体现,取决于种子的增产潜力以及商品种子的可替代性,一般来说杂交种子的种粮比远高于常规种子,因为农民不能自留种,综合性能优秀的品种远高于普通品种,因为其带来的增产收益远高于种子费用。

  目前我国杂交玉米和水稻种粮比仅在1:3,而美国达到1:30,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这一种原因是由于综合性能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种子市场极度分散,竞争状况混乱,低价低质、套牌种子横行,未来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经过初步测算,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1500亿,商品化率为80%。

  2015年全国玉米培养种植面积5.57亿亩,总产量2.05亿吨,种植培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7.51%和32.99%。玉米最早的时候主要是口粮消费,但目前已经发展为真正的饲料、工业、口粮的三元作物,并成为开发用途最广、附加值最高的作物。2016年饲料用玉米占比达到73%,工业用玉米占比也超过20%。

  玉米种植优势区域集中,单产提高空间较大。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华北、黄淮海和西南三大区域,分别占全国玉米种植培养面积的45%、35%和15%。

  其中东华北的春玉米种植区域一般全年只种一季玉米,生长周期长,水肥条件好,因此单产水平高出全国10%;黄淮海区域是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生长周期比东华北区域短,单产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南地区主要是山地和丘陵种植玉米,土地和灌溉条件较差,因此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

  总体来看玉米单产在360公斤/亩左右,仅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未来通过推广优质杂交种,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玉米种子市场空间巨大,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70亿元,占全国种子市场的三分之一。

  2015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超过342万亩,大多分布在在甘肃、新疆和东北,年生产玉米种子18.46亿公斤,实际用种量约11.75亿公斤,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

  由于玉米播种面积、商品化率均已接近极限,而亩均用种量逐渐下降(因为单粒播精品种子的比重越来越大),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靠种子价格的提升。2004-2011年玉米种子均价从6.9元/公斤涨到18元/公斤,年均涨幅高达15%,高于同期商品玉米价格9%的年均涨幅。虽然近年玉米种子制种过剩,行业库存偏高将导致涨幅回落,但预计之后仍能维持每年10%左右的涨幅。按照我测算,到2020年玉米种子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

  第一大品种郑单958已推出超过十年,玉米育种研发仍然有待突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单交种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六次大的品种变革,前五代的代表品种分别是中单2号、掖单2号、丹玉13、掖单13和农大108,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郑单958属于第六代的代表品种,先玉335推广时间晚于郑单958,但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和替代郑单958,因此也属于第六代品种。

  而一些近几年推出的新品种如登海605、隆平206、农华101等从品种综合表现来说仍然没有明显突破,从亲本血缘关系上来看也与郑单958或先玉335比较接近,都属于类958或者类335的改良品种。由于玉米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一个优秀品种的鼎盛期能够占据全国10%甚至20%的面积,一旦有公司能够推出突破性的新一代品种,必将给公司和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近年,玉米培养种植品种有所下降,2000-2014年玉米品种CR5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1-2010年波动上升,2010年达到顶峰后逐年小幅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