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路上追梦 玉米地里育种_新闻中心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农科路上追梦 玉米地里育种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农科路上追梦 玉米地里育种

时间: 2024-06-13 14:01:55 |   作者: 新闻中心


  “我生在农村,学的是农学,干的是农科,这不单单是一份工作,农科也融入了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杜世凯现任州农科院玉麦所所长兼正高级农艺师。1996年,杜世凯从湖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凭着对农业的热爱,在玉米育种栽培岗位上耕耘了26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研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方面技术功底。他把农业科研当成一种追求,为恩施农业技术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世凯生在恩施市新塘乡峁山村。自幼在农村长大,他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小时候,村里的种植耕作技术落后、低效,农民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辛勤耕种,但秋后收入微薄,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上,农村真的苦。”杜世凯回忆说,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一心希望改变这样的状况。

  从那时起,这个朴素的梦想就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在杜世凯心中。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最终被湖北农学院农学专业录取。

  “我想多学习农业知识,提升家乡农业种植水平,帮助农民种出高产、优质的庄稼。”杜世凯说。

  1996年6月,毕业后的杜世凯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返回家乡,进入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成为一名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

  当时,副所长刘必善研究玉米育种与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乃至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掌握玉米核心种质和育种创新技术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杜世凯说。

  种子是无法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谁真正掌握了玉米核心种质,谁就真正拥有了玉米育种创新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哪些品种适合本州种植,哪些品种适合在西南种植,都一定要通过长期试验来证实和攻关。”杜世凯说。

  育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玉米育种研究工作中,很多挑战和困难是难以预见的。

  一方面,培育一个新品种,从最初确定的选育方案到最终品种审定上市,顺利的话,也需要好几年时间,科研人员一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有机会取得成果,这需要有一种甘于长久“坐冷板凳”的心态。

  另一方面,育种工作要常年驻守田间,不论风吹日晒,都要坚持按时、依照程序在成百上千个组合中反复筛选,烦琐、枯燥的工作,要求科研人员在艰辛中保持定力,坚守梦想和初心。

  “虽说难,但是仍要继续,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在长年累月的坚持和多方支持下,杜世凯由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干到了州农科院玉麦所所长、省突出贡献专家、正高职三级岗位专家,带领团队在玉米育种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期间,杜世凯主持和组织培育玉米新品种12个,主持参加开发玉米新品种15个,所育系列品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仅去年,杜世凯就主持育成国家审定玉米新品种2个、湖北省审定玉米新品种4个。

  培育、繁殖、推广新品种是州农科院职责所在,近年来,州农科院对口帮扶利川市谋道镇铜锣关村,推动该村农业种植技术有效提升。

  “我们在扶贫村有效推广了甜玉米茶叶高效套作模式栽培,成功种植甜玉米250亩,取得了一定效果。”杜世凯说,与村民以前种的玉米相比,甜玉米售价可达到1元一穗,每亩可增收800元至1000元。优良甜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既提高了产量,又节约了种植周期,真正的完成了增产增收。

  培育引进适应性品种、改善现有种植模式、大力开展帮扶技术培养和训练杜世凯和专家们进村入户,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

  “这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帮助农户致富增收,是农业科研人员的职责使命,看到乡亲们生活慢慢的变好,一切都值得。”杜世凯说。

  “农业技术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如培育壮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谈及未来,杜世凯有很多畅想。

  他表示,一代代农业科研人有责任和义务把前辈传授的经验和智慧,以及自己的所想所知所得不断传承下去,持续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勇攀高峰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