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瓜的传奇_产品中心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一个西瓜的传奇

产品中心 首页 > 产品中心

一个西瓜的传奇

时间: 2024-07-14 23:14:54 |   作者: 产品中心


  严海宏今年54岁,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村人,从父辈起,就在村里种西瓜。20世纪80年代,严海宏种的是本土品种“新红宝”,个头大,十几公斤一个,剖开来,只有中间甜,瓜皮厚,瓜瓤纤维粗,他以为西瓜都是这个味道,直到他吃到一个新品种。

  这个新品种,从此进入严海宏的种瓜生涯,也极大提升了他的种瓜收入。今年立夏刚过,吃瓜时节已到,在他的西瓜大棚里,绿油油的藤蔓间,散落着圆滚滚的西瓜,有人现场来买,4公斤左右一个头茬瓜,要卖50元。“不贵不贵”,看到记者诧异的表情,严海宏自豪地说,“在电子商务平台两个瓜要卖160元。”

  上海素以盛产工商业品牌著称,老字号数量名列全国第一。鲜为人知的是,上海同样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品牌,“南汇8424”就是这里面名头颇响的农业品牌,一个夏天,上海人不吃上几瓣“南汇8424”的西瓜,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夏天。

  “南汇8424”产量不高。上海田博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仁说,一亩地种530颗苗,一般是种两茬,一亩地可产出约650个西瓜。如果天气情况好,一亩地最多可以种到三、四茬,但这样的一种情况极少发生。“这种西瓜对土壤肥力要求很高,每一茬瓜,一根藤就只能留一个瓜,否则营养供不上。”

  因为对土壤肥力要求高,在上海,种植“南汇8424”的土地须实行严格的“稻瓜轮作”模式,西瓜—水稻轮作要求间隔5年以上,6年内不能重复种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一块地种一年西瓜后,往后5年必须“养地”,只允许种植水稻和绿肥,同时也只能施有机肥。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样的操作可谓“奢侈”。

  “南汇8424”还特别费人工。在书院镇瓜地里,记者亲眼目睹了瓜农人工授粉的全过程:这种西瓜完全实现了大棚种植,在闷热不堪的瓜棚里,瓜农杨娟萍熟练地摘下一朵雄花,将花粉涂抹在雌蕊柱头上。然后,她从系在左小腿肚上的一串彩色布条中抽出一条,系在这根瓜藤上,标志着一次人工授粉的完成。

  “不同颜色的布条对应不同的授粉日期,这样做才能够更方便计算西瓜的成熟时间。西瓜授粉后一般30天到40天可以成熟。若是气温低,成熟时间会再推迟些。”杨娟萍和记者说,授粉得选在晴天的上午,阴天和午后授粉都不利于坐果,这些都是当地瓜农30年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验。

  刘仁说,授粉原来是由蜜蜂完成,但大棚种植“南汇8424”西瓜,不大欢迎蜜蜂,怕它们把外面的花粉带进来,不纯。一个人完成一个大棚的人工授粉,大约需要3个小时。杨娟萍每天早上4点起床下地,一直要忙活到晚上7点多。“种瓜这事儿一点也不能糊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她说。

  刘仁表示,当今时代,通过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是公认通则,但对“南汇8424”不适合,必须精耕细作、精心伺候。

  立夏过后的上海,气温节节上升,暑气已露出苗头,午后大棚里的最高温度能冲到40摄氏度。满头大汗时开一个瓜,一口下去汁水丰盈,生津解渴,直甜到心里。“今年的西瓜品质不错,糖度应该在12左右,中心糖度估计得有14,快赶上甘蔗了。”严海宏说。

  严海宏和记者说,“南汇8424”的果型有明显特征,个头大小适中,一个3到5公斤左右,瓜身上有清晰的、锯齿状的深墨绿花纹。剖开瓜,籽都是黑色的,瓜瓤粉红,既不会空心,也没有黄筋,肉质非常细嫩。瓜皮非常薄,一个合格的“南汇8424”西瓜表皮厚度不会超过1厘米。“以前露天种植,盛夏时节瓜熟透的时候,天上打雷,地里的瓜都会应声崩开,所以这种瓜的运输成本也高,助长了它的价格。”他说。

  种瓜30多年,严海宏轻轻一拍就能知道西瓜的成熟度,开瓜更是有一手:大拇指指甲用力给瓜脐处开个口,再劈上一掌,“懂事的西瓜”就会自己裂开。

  如今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常常把这样的西瓜叫作“报恩西瓜”,每年夏天尝试徒手弹瓜、劈瓜、掰瓜的视频数不胜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中国人种出了约占全球总产量60%的西瓜。如果将世界第二到第十产瓜国的总产量相加,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同样是“吃瓜”大国。据相关统计,如果按一个西瓜10斤计算,中国人每年要吃掉160亿个西瓜。2021年,上海人在“五一”假期里吃掉的西瓜,占同期全国总量的18.9%。按照一个西瓜直径20厘米,摞起来的高度相当于4.27个东方明珠。千言万语一句话,“吃瓜”群众力量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西甜瓜的总种植培养面积也不足百万亩,栽培地区大多分布在在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吃西瓜远没有现在这么容易。那时候上海虽然也种西瓜,但受生产条件限制,西瓜只有夏季才有,而且产量非常有限,一般市民是很难买到的。当时要生病发烧到39摄氏度以上,凭医院病历卡才能买一个“福利瓜”。未解决西瓜紧缺的问题,上海也种植过很多品种,包括新红宝、平湖瓜、伊选等,但不是皮厚味淡、品质不稳定,就是皮薄易碎、运输困难,直到“8424”的出现。

  “8424”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育种专家吴明珠培育的西瓜品种。这串神秘的代号,是指在1984年几十组试验配比组合中,表现最出色的第24组良种,因为是早熟品种,所以命名为“早佳8424”。20世纪50年代主动请缨、远赴新疆,直至80岁高龄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吴明珠穷尽一生心血选育瓜种。据统计,由吴明珠主持选育并经过省级审定的有29个品种。其中,西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10个,甜瓜品种19个。她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校友。这两位老人,一位让中国人“吃饱了”,一位让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早佳8424”皮薄、汁多、甘甜、爽口,大小适中,易坐果。1989年,在当时上海市农业局专家的帮助下,正苦于找不到西瓜好品种的南汇从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所引进“早佳8424”品种,在三墩、东海、书院等地试种,试种下来,此瓜果然品性优良,但有点“水土不服”,比如瓜的大小不容易控制,非常容易爆裂等。为此,上海的农技人员付出了10多年的心血,从温度、湿度、土壤、肥水到病虫害……一项项攻关,终于成功,并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让南汇瓜农兴奋的是,当地种出的“8424”西瓜,糖度经测试要比别的地方高,因此冠名“南汇8424”西瓜。之后,它不仅在上海市优质西瓜评比中屡夺金奖,还获得了全国南方西瓜早熟品种评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铜奖等荣誉,并入选全国100个著名区域公用品牌。“南汇8424”西瓜就在东海之滨的这片盐碱地上逐渐成长起来,创造了西甜瓜优质品种长盛不衰30多年的“瓜界传奇”。

  “南汇8424”上一次上热搜是一条“上海阿姨买西瓜因太甜报警”的消息。阿姨称西瓜甜得像是被注射了糖精一样。有网友调侃:“太甜也报警,老板可太难了。”

  “南汇8424”为什么这么甜?除了大棚种植、授粉技术和追施有机肥等严格的技术标准之外,还得益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优越:浦东南汇地区在上海的最东南角,濒临东海,区域内河网密布,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夏天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为盐碱砂性土壤,且富含钾元素,这些都有利于西瓜的糖度积聚。

  2009年8月9日零时起,南汇区正式划归浦东新区,结束其作为市辖区的历史。但是,因为“南汇8424”这一上海最知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南汇以另外一种方式长久留存下来。

  “南汇8424”堪称上海围绕精品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积极地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广泛种植这个品牌西瓜的书院镇为例:全镇的西瓜种植总面积为2000亩,占全镇可耕种面积的10%,年产能1万吨,年产值8500万元,占镇农业生产总值的34.4%。

  在书院镇,很多农民因为一个小小的西瓜致富了,镇上有多家西瓜产业的主要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52家,并形成产贮销“一条龙”模式,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关键环节衔接顺畅。在不久前最新出炉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书院镇榜上有名,是上海市入选的三个村镇中的一个,也是浦东新区唯一入选的村镇。让其获评示范村镇的“一品”正是在这里已经种植发展了30多年的“南汇8424”西瓜。

  发展至今,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南汇8424”西瓜种植规模已达1.8万余亩次,今年的总产量预计将达320万个。“南汇8424”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

  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今年上市的“南汇8424”西瓜换上了新包装,一改以往原纸色箱子的“土气”,新包装以瓜皮的翠绿色和瓜瓤的粉红色为主色调,通过明快的渐变色设计,“南汇8424”的品牌商标更突出了。整体包装显得简约、时尚,更匹配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趣味。

  从2017年“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再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化慢慢的变成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如何更好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南汇8424”早早趟出了一条路子。

  2012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农协会牵头,12家主营“南汇8424”的专业合作社(瓜果公司)联手组建了“南汇8424”西瓜品牌合作联社,引入优良种源、推广工厂化育苗,并实行生产管理的“六个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标识、统一零售指导价。截至目前,品牌合作联社已发展成员单位36家,全区“南汇8424”西瓜种植培养面积7000余亩。

  为保证“六个统一”的落地,浦东农协会成立了品牌专业委员会,有五名专家从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跟踪和监督“南汇8424”西瓜的全产业链经营。浦东农协会会长周德福和记者说,在西瓜上市销售的高峰期,专家每周都会去田头巡查,去销售门店走访,抽查西瓜品质和包装规范。消费者如购买后遇质量上的问题,能够准确的通过包装箱上的产品合格证或者扫描瓜身二维码查询到的联系方式要求调换,联社成员单位一定要24小时内解决。如售后服务不到位,由品牌专业委员会受理后,先理赔后追责,让我们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称心。

  品牌农产品的溢价能力明显,复购率高,但也因此更容易遭遇“李鬼”搅局。曾有某知名连锁超市销售只要1.38元/斤的“南汇8424”西瓜,但瓜身所贴标识与官方商标明显不同。浦东农协会发现这一侵犯权利的行为后,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经核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该超市作出罚款40万元的行政处罚。2022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的支持下,浦东农协会向浦东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最终,协会与超市达成和解协议,双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多项助农举措为浦东瓜农带来长期、切实的增收实惠。这也是上海首例以民事支持起诉的方式对地理标志涉及公共利益进行司法保护的案件,为地理标志公益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本”。

  30多年来,“南汇8424”西瓜的栽种培育、销售脉络的挖掘拓展、品牌实力的不断的提高,离不开产业经营者的苦心经营,也是一代代新老农人的坚守和匠心。严海宏今年54岁,已经是整个书院镇从事一线西瓜种植的农民里最年轻的。

  “虽然这两年人工和各种原材料价格都不断走高,去掉成本,一年的纯收入还是比一般的城市上班族高一截,但孩子不愿意回来接班。”老严说,现在村里的瓜农“三个加起来200多岁”,未来谁能继续把瓜种下去,而且种得慢慢的变好,还需要更加多的年轻力量。

  严海宏分析说,种瓜虽然收入高,但不稳定,比如去年疫情,就损失惨重,“儿子在城里上班,收入不是太高,但稳定。”如何培养新农人,是一个大问题。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来书院镇塘北村找刘仁买瓜的人络绎不绝。既有浦东本地人,也有专程从外区驱车几十公里赶来的“吃瓜群众”。扫描瓜身上的二维码,可以连接上海市农产品信息追溯平台,西瓜的产地信息、采摘周期一目了然。其所在的生产销售单位上海田博瓜果专业合作社以及负责人刘仁的电话信息都能查到,以供售后服务。

  书院镇塘北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种植西甜瓜,初期由于种植规模小、销路不畅等原因,农民增收缓慢。塘北村党总支在研究后决定,通过转制“上海田博瓜果合作社有限公司”,以“合作社+社员+农户”为主要经营方式,发挥辐射效应、传授种植技术、引导农民种植“南汇8424”西瓜。而后,村党总支又辟出50亩土地作为“勤劳致富帮带”基地,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和扶贫户来种植西甜瓜,帮带党员们常来到他们的大棚里,观察秧苗长势,交流种植经验,还不定期邀请区农业专家来教授技术,实现共同致富。如今塘北村有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7家。其中田博合作社吸纳社员42户,辐射瓜农1300多户。

  “两个西瓜一箱,每个4公斤左右,售价130元。从今年4月20日线上线下启动预售至今,我们合作社已经卖出了2万箱。”刘仁说,这两年通过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合作发展的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租赁、基础设施使用等方面给予合作社很大的支持,合作社也通过稳定的销售经营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反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据统计,2021年,塘北村西甜瓜种植业从业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300元,年增长率连续两年超10%。

  书院镇党委书记姚建安表示,在继续积极打造和维护一批像“南汇8424”西瓜这样的地产农产品金字招牌的同时,接下来将主要发力业态创新,深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休闲农业综合区,引入一批农业高科技公司的同时,通过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项目,形成区域引力,吸引游客进村、人才留村,全面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产销对接、多方发力,共同建立品牌认知,也要持续加强监管,引导农户自律,热情参加打假,来维护品牌声誉和公众影响力。”周德福说,如何创新品牌经营销售的方式,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打造多元消费场景,进一步做强“南汇8424”品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这两年,搭上了电商快车的“南汇8424”西瓜销路也慢慢变得宽广。据了解,目前西瓜在盒马的线%,是线上订单占比最高的水果。在叮咚买菜平台,西瓜在水果品类中的订单占比超过13%,一直是夏季水果的销售冠军。记者在这两大生鲜电子商务平台上查询发现,“南汇8424”西瓜目前售价近10元/斤,远高于其他产地的8424西瓜,但盒马和叮咚买菜均预计今年“南汇8424”西瓜的销量同比增幅将超过20%。

  打通三产、打通城乡、打通线上线下……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继承父辈的职业,继续种瓜。

  记者近期发现,经历40多年变迁,当年的“草根工业”正逐渐向中高端制造业跨越,正直面引才难、传承难、供地难三大坎。

  在加快数字化发展、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走在前列,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产品中心

玉米种子
蔬菜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