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位院士:出身贫寒农家年过80仍坚持工作为国家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_球王会官方体育app下载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四川这位院士:出身贫寒农家年过80仍坚持工作为国家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

球王会官方体育app下载 首页 > 球王会官方体育app下载

四川这位院士:出身贫寒农家年过80仍坚持工作为国家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

时间: 2024-08-09 13:51:21 |   作者: 球王会官方体育app下载


  我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一件自己非常热爱的平凡事。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农田、看玉米,看到自己培养的品种能够给农民增收,内心就充满了喜悦。这段朴实真挚的话语来自玉米所荣誉所长——荣廷昭院士,他深耕作物遗传育种50余年,科研成果累计推广近亿亩,为我国增产玉米40多亿公斤,却总是谦称自己只是个种了几十年玉米的普通教师。

  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所荣誉所长,博士生导师。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选育了集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30余个和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种40余个,累计推广近亿亩,新增玉米40多亿公斤。

  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获奖人获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Crop Science》、《TAG》、《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荣获四川首届创新人才奖和四川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奖。

  1936年1月,荣廷昭出生于重庆璧山一农户家庭,因一岁丧父,幼年时家境极为贫寒。从小饱受生活艰辛的他深知农民的艰辛和粮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多收获点粮食。17岁时,荣廷昭从江津园艺学校毕业,考入了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在校学习期间,他就立志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毕业后,品学兼优的荣廷昭被选拔留校任教,先跟李实贲教授做遗传育种学和生物统计学助教,后随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从此与玉米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我国,尤其是四川地区的玉米产量极低,农家也没什么像样的品种,农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种植,却收获甚微。荣廷昭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自己的优良品种。

  1980年,荣廷昭找到了当时农学系的副主任李实贲教授,表达了想要接着来进行玉米育种研究的愿望,当即得到了李实贲教授的肯定和支持。他说:你们要出来工作很好,我就怕你们受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并从自己承担的一个农业部课题中拿出一些经费给他们进行研究。

  很多年之后,每每提到李实贲教授在那种情况下支持他搞科研,荣廷昭都感慨万千,甚至泪流满面。

  有了这笔钱作为启动经费,荣廷昭和他一道工作的几位老师卯足了劲,加班加点地进行工作。搞玉米育种能够说是作物育种中最辛苦的,因为它的育种关键时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盛夏,授粉时还必须在露水全干的情况下进行,大多数都时近骄阳似火的中午在高过人头、密不透风、热得像蒸笼的玉米林中穿来穿去,但荣廷昭他们却乐此不疲。

  为缩短育种周期,四川的玉米收获了,荣廷昭他们先后又赶紧到海南、广西、云南再种一季,一年到头不得闲。他时常对学生说:搞玉米育种的,就得经历苦和累的磨炼。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们便在玉米育种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先后选育了川单8号、川农三交2号、川单9号以及后来的川单10号、11号、12号、13号、14号等川单系列新品种,并荣获了诸多国家及省级大奖。

  科研成果能不能转换为生产力,关键还是看它的应用。为了推广新品种,保证亲本繁殖、制种纯度与高产,荣廷昭他们对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一抓到底,严肃认真,绝不苟且。

  然而在推广初期,也并不顺利。由于当时四川的玉米种子大多数都是从北方调入,不仅种子公司不愿意进本地种子,就是免费送给农民有时也不愿意种。荣廷昭知道,农民是被贫困吓坏了,他们不敢用新品种去冒险。为此,荣廷昭带领同事搞起了示范田,让事实说话。因他们选育的玉米种无论是产量和抗逆性比外面调来的好,一下子成了农民的抢手货。

  荣廷昭专注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还在于他以极具发展性的视野抓住时机,抢占科学研究的制高点进行战略布局,使四川农业大学的玉米研究赶超全国先进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生物技术才开始兴起,荣廷昭敏锐意识到生物技术将会给今后的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发展,他大力引进人才,支持玉米所的年轻人从事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当时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筹备基金来开展亚洲生物技术协作网研究,他积极争取,让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争取到了亚洲生物技术协作网在西南地区的研究项目,之后着手建设了学校首个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国家日渐成熟的人造卫星返回技术,荣廷昭又敏锐意识到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创造玉米遗传变异,就筛选特异种质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从此开始了太空育种研究,是我国最早进行玉米太空育种的少数几个科研单位。

  就在普通粒用型玉米育种高歌猛进的时候,荣廷昭以超前的眼光意识到,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甜糯玉米需求势必日益增强。于是,他组织玉米研究所部分开展甜糯玉米研究。截至2018年,玉米研究所选育审定了15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这中间还包括产量高品质好的甜玉米品种荣玉甜1号,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是西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荣玉糯9号于2015年通过国家审定。

  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60多年,荣廷昭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办法来进行了改良。此外,为解决在南方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所面临的粗饲料短缺矛盾,他组织一批年轻新开辟了利用植物营养体杂种优势培育饲草玉米育种的新方向,现已选育出经过四川省或国家审定的一批玉草型或其它饲草型新品种,具有生长繁茂、抗逆能力强,有的还具有多年生耐刈割的特点,很好地与保持水土与农村环境治理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荣廷昭看来,玉米研究所能否持续不断的发展,关键是后继有人,我要尽力把你们推到前台。所以多年来,他不断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推到科研第一线,自己则甘居幕后。

  玉米研究所成立至今,获得的成果慢慢的变多,获奖档次也慢慢变得高,但很多次,报奖时他该排第一,他都主动让给其他年轻,用他自己的线;我今天做这些,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玉米所的发展,为了我国玉米研究的持续发展。

  玉米研究所在以荣廷昭为中心,形成的一个有分工又合作的团队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玉米研究所参加了3项973计划、3项863计划、2项国家支持计划,主持了1项国家支持计划、1项国家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重大课题、1项国家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重点课题,参加了2项重大课题。近10年来,玉米研究所每年都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高。

  有一位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知名专家和前辈曾评说:在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单位中,能够像四川农业大学一样,形成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全国也不多见,这可能也是玉米所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荣廷昭院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平等、自由、宽容、竞争的团队文化下,玉米研究所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而这与荣廷昭倡导的团队文化与大力支撑、培养年轻人息息相关。

  如今,84岁高龄的荣廷昭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用他的话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没有一点话语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唯有一颗心,就是要以老迈之躯,不忘党恩,牢记使命,竭尽全力,与们一道为兴农富农强农奋战到底。

球王会官方体育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