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石绍河:稻田之上_蔬菜种子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散文丨石绍河:稻田之上

产品中心 首页 > 产品中心 > 蔬菜种子

散文丨石绍河:稻田之上

时间: 2024-05-24 09:30:22 |   作者: 蔬菜种子


  稻田,顾名思义,是指种植稻谷的水田。作为一名作家和耕地守护者,除关注稻田本身外,还要把眼光投向稻田之上,关注它传递的信息密码,深藏的文化内核。思考和犹豫再三,终于下决心来写《稻田之上》。

  家乡竹溪一带地势两山夹一坪,竹溪顺山势曲里拐弯而出,山上山下住着几个村子的人。住在山脚溪岸的人家叫坪里人,住在山腰的人家叫坡上人,住在高山的人家叫界上人。坪里有一坝坝水田,引竹溪水灌溉,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每年都产黄灿灿的稻谷;坡上有梯田旱地,梯田耕作层薄,不易保水保肥,收成不稳定,旱地种玉米和红薯等,产量要比梯田高;界上全是旱地,种玉米红薯洋芋,越天旱越得货。

  民以食为天。那时,山上山下的人家主食因地制宜。坪里人以大米为主,偶尔吃点玉米红薯;坡上人一半大米一半玉米红薯,掺杂着吃;界上人以玉米红薯洋芋为主,很少吃上大米。界上女人都愿下嫁坪里男人。界上人到坪里走亲戚,吃饭时,亲戚就有些显摆,不劝多喝酒多吃肉,而是劝界上人多吃大米饭。临走,打发一袋十来斤大米,就是很重的回礼。

  竹溪两岸的稻田,按照地势垦造,大大小小,高低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因形赋名,便有了鸡公田、簸箕田、条条田、弯刀田、靴田等名头。很多稻田不知何时何人开垦,我父亲说他从小看到的就是那样子,问村里年龄更长的人,也是那样回答。还有一部分是大集体时代开垦的,村里成立了一个创业团,组织一批年轻人学大寨人的样子,一年四季开田造地。竹溪边一片长满荆棘芭茅的河滩,推平后运来客土,在竹溪建上拦河坝,修好渠道,变成了一坝水田。那时真造出了不少水田旱地。我还记得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着实让人感动。

  稻田还是那些稻田,耕种的人却一茬茬换。我有时跟父亲一起去劳作,走着走着,父亲停下来,指着身边一块稻田告诉我,这丘田是他爷爷花了多少钱从谁手里买来的,后来他父亲吸食又当给了谁。摇摇头,既有点惋惜,又有点无奈。走到一丘大田边,父亲又停下来说,这丘田是土改时分给我家的,是丘好田,肯得谷。这些田还在,耕种的人换来换去,但父亲心里一直视为自家的田,种得好,看着舒心高兴,种得不好,心里难受憋屈,有时还没头没脑骂几句粗话。

  我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民办教师,正值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也承包了三亩水田十来亩旱地。我除上课外,还要帮家里种田种地。我熟悉水稻生长的所有的环节,领略过农事的艰难、辛劳和煎熬,也有丰收后的快乐和喜悦。看到谷仓里一粒粒黄澄澄饱满的稻谷,闻着氤氲弥散的清香气,心里就涌动着踏实满足的情绪,看一切的眼光也变得柔和起来,对自家几亩稻田更加珍视爱护。

  竹溪的稻田,在乡亲们的手上,是铺陈在大地上的一张张白纸,左手一点,是一行行抒情的诗句,右手一挥,是一篇篇精致的美文,双手一钩,是一幅幅写意的国画,单手一裁,是一帧帧水墨的邮票。在乡亲们的眼里,灌满春水的稻田,是明晃晃的镜子,照靓青山绿水;生机蓬勃的稻田,是绿油油的缎面,透着雍容华贵;金穗点头的稻田,是黄亮亮的油彩,点染秋收图画;空旷寂静的稻田,是静悄悄的潭水,暗自积蓄力量。在乡亲们的心中,稻田是嗷嗷待哺的孩童,需要精心呵护;是沉默无言的父亲,肩扛一切重负;是温柔体贴的母亲,没有一句怨言;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记忆悠长连绵。稻田不仅栽上水稻,收获稻谷,让竹溪人常年吃上大米饭,而且有了开秧门、糊仓、吃盖碗肉等民俗,有了守望相助,邻里互帮的风气,有了“大田栽秧丘对丘,郎一丘来妹一丘。只望老天下大雨,冲断田坎成一丘。”等民谣,有了捉泥鳅黄鳝、捡田螺蚌壳的乐趣,还有了米酒醪糟、糍粑汤圆等美食。

  后来,我有机会去看更加广阔的世界,到过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看到的稻田一望无垠,滚滚稻浪如涛似潮。陡然觉得,竹溪两岸的稻田黯然失色,不值一提,太小儿科了。但转念一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竹溪的稻田毕竟养活了竹溪的子民,其功劳也不亚于这些平原上的稻田。大稻田小稻田,是先民在大地上留下的精致艺术品,丘丘有来历,块块有故事,它们共同养育中华儿女,合力续写人间安澜的传奇。同是稻田,岂能爱大嫌小。“孩子还是自家的乖”,时至今日,我回到竹溪,有事没事,就喜欢沿着田埂在竹溪的稻田边漫无目的地行走,微风习习,清香淡淡,蜜蜂嗡嗡,沉浸在村庄里的烟火中,回到人间最初的美好。

  我看到一份资料介绍,水稻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时下全球有四十亿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中国是水稻驯化的源头,由此孕育了世界稻作文明。孟子曾说五谷就是庄稼中最好的五个种类,但他留下了一个语言空隙,没有点明具体是哪五谷。战国时代的《素问·藏气法时论》,将食物区别为谷、果、畜、菜四大类,五谷即指黍稷稻麦菽,东汉未年赵岐也说五谷是“稻黍稷麦菽”。稻谷跻身五谷之列。“食谷者智惠而巧,”正是人类对五谷的偏爱,才变得聪慧智巧,超越一切动物。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寻找稻谷的源头,探究它的身世,看稻谷从哪里来。大约一万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氏族部落,以四处采集食物为生。一天,其中的一个部落在一片沼泽湿地发现了一种匍匐野草,结满了卵圆形籽实。他们采摘一些回去吃,居然能填饱肚子,消除饥饿。靠这种野草自然生长结实,产量太低,远不能够满足食物需要,有人就试着把野草的种子种在水边湿地上,竟然生根发芽、抽穗结籽了。水稻在我们祖先手里驯化成功。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植物细胞化石——植硅体,通过科学手段检测,仙人洞的植硅体是野生稻,生长在沼泽湿地边。我们找到了答案:稻谷从水边来,它的祖先是一棵不起眼的野草。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稻米化石,兼具野、籼、粳综合特征,植株不再匍匐,而是直立生长,体现了野生稻向人工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状,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也昭示着我们先民的生活发生了本质的裂变,他们选择土地平坦的地方,聚族而居,开垦田地,耕田而食,从早期动物秉性的人类,脱胎换骨为智力型人类,是人类发展史的一次腾飞。后来,在浙江余姚上山遗址发现大量的炭化稻,证明长江中下游是水稻发源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七千年前的稻谷、稻壳等实物,比印度的发现早三千多年,用实物证实水稻起源于中国,打破了水稻源于印度的神话。水稻成为改变人类历史的植物,水稻栽培的农业活动日趋活跃,应运而生一种人类世界文明——稻作文明。

  野生稻长在水边,生长的遗传密码离不开水。我们的祖先就在沼泽湿地、湖畔河边围起大小不一的地块,栽上水稻,这就是最初的水田。这样的水田很简陋,仅有一些土堰,没有护堤、灌溉设施,田面不太平整,面积也不大,容易毁损。好在那时地广人稀,这样的地方很多,随便围一下,就成了一丘水田。我们现在能清楚看到的最早古稻田,大约出现在六千五百年至六千三百年。湖南澧阳平原城头山遗址是我国稻作文明的重要据点。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三丘古稻田,稻田两边的原生土上有人工开凿的水塘、水沟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设施,是世界上灌溉设施完备的最早水稻田。水稻是文明的基底,最早的成型水田是文明的新高度,稻田里长出了文明。大量垦造水田,为水稻栽种提供了舞台,有了可靠的食物保障,人们开始在城头山大兴土木,一栋栋干栏式建筑拔地而起,甚至会出现四百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单体木质建筑,慢慢有了城市模样。社会有了明确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稻谷加工,有了初级易物贸易。城头山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日臻成熟,广大南方地区出现数量可观的水田,西北、黄土高原、河南、山东等地,也有了水稻的种植,更不用说黑土地的东北地区,可谓稻香九州。稻谷由孔夫子时代“食稻衣锦”的奢侈品,到我国唐宋时期,慢慢的变成了三大主粮之一,到了明代,据有关史料记载,稻谷养育着我国当时十分之七的人口。一株野草成功逆袭。

  稻田是稻和田的紧紧捆绑。有稻则有田,有田才生稻。自从野生稻驯化为水稻以来,它们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后汉书》),“ 齐、晋、燕、秦之地,有水去处,皆可作水田。”(《五杂俎》)。沃野千里的平原,逐步开垦成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河溪两岸慢慢遍布一丘连一丘的水田;地势平缓的山坡,经年累月修成层层叠叠的梯田,如碟如盆,若带若月。开凿至今天,我国已有四点七亿多亩水田,这是历朝历代累积的成果,这是提供米饭的资源基础,多么不容易!梯田奇观,是我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用汗水创作的大地雕塑,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云南哈尼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张家界龙凤梯田、长峪铺梯田等,是中国山地稻作梯田的典范,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稻田形成规模,非一日之功,是一代代人披荆斩棘、荜路蓝缕,接续奋斗而成。我们走进稻田,就会踏着前人的足迹,感受到他们留在稻田里的余温。弯腰插秧收割,既是对水稻的尊重,更是对前人的膜拜。我专门查了一下族谱,我们家族迁居竹溪已有十多代人,竹溪的稻田,就是从定居竹溪后开垦的,稻田积淀的软粘绵厚青色水稻表土,最早是从三百多年前慢慢培殖沉淀而成。

  水稻是水和稻的相依相偎。有水稻青翠,有稻水妩媚。《诗经》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有诗为证:“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用八年时间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时无荒年,不知饥馑,号称天府。”滔滔岷江水滋润着千万亩稻田,谱写风吹稻花香满天的华章。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我国最古老的三大水利工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拜相执政后,在全国推行水利法,七年时间,兴修近一万八千处水利工程,灌溉农田三千余万亩。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把水利视为农业的命脉,大兴水利建设,库坝塘堰似繁星棋子点缀中国大地,渠沟洞槽如毛细血管伸向田间地头,保证了水稻生产水旱无忧。

  技术和种子是水稻发展的双翼。大米好吃,但耕耘之苦一言难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履园丛话》说:“大凡种田者,必需亲自力作,方能有济,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丰收年岁不过收米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钱漕差傜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大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灾,则全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耶? 差傜岂可免耶?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间,家资荡尽,是种田者求富而反贫矣。”种田者不分晴雨,不辨朝夕,汗爬水流,每亩所值余者无几,求富而反贫,自古皆然,现在都没有把这样的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如何改变?惟有鼓动双翼:一翼为技术进步,一翼为种子革命。苏东坡被贬惠州后,看到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插秧时整天弯腰劳作,农夫苦不堪言,且小腿长期浸泡水中,易生“疮烂之疾”,他便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浮马,不但解决了农民劳苦问题,还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无数人为此孜孜探索,不断求新求变,方有今日的进步。当下,水稻栽培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从双两大、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育苗、工厂化育苗等实用技术推广,到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械的逐步普及,再到无人机、高度智能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管理等技术运用,种田已彻底颠覆传统模式。

  有人曾说,水稻“比勾践更能隐忍,比忽必烈更有野心,比诸葛亮更懂得运筹帷幄。”它不仅仅可以被驯化,而且不遗余力的配合驯化,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水稻品种?据说有超过十四万种稻米,中国目前种植的有九百多个水稻品种,可谓群星璀璨。但主流还是杂交水稻系列品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教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是天然杂交稻。几年后,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升水稻产量。袁隆平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现在,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种植,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推广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世界粮食安全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海南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打造种业硅谷。稻田发生种子革命,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小时候,我们懵懂无知,根本不懂得生态系统、生物链食物链、生物多样性之类的道理,只知道稻田是一个空旷广大的所在,在那里可以捉泥鳅扎黄鳝撮小鱼养鸭子;在田埂上扯野菜割牛草赶山雀网蜻蜓;在有月光的夏夜听蛙声踩水车担溪水浇秧苗;在开满姹紫嫣红的紫云英田里疯玩疯跑捉迷藏。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自不待言,自由放肆、无拘无束自不待言,大呼小叫、嬉闹游戏自不待言。这些实实在在的存在,真真切切的感受,给乡村少年生活增添了鲜香亮色。“那些可能物质经济不富裕的年代,却看过最富丽的水田风景。”“水田风景因此是许多人成长的记忆。”(蒋勋语)

  近年来,稻田的生态功能慢慢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说它能够保持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改良土壤;说它是一个完美的能源工厂,最美的人工湿地景观;说它是巨大的自然的空调器和吸尘器,环境污染的净化器。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稻田的核心元素是水,起到提供生物生活环境、养分传递、温度调节和生物交流的作用,水稻是稻田最主要的植物,是主角,是龙头,靠根固定土壤传送水分、靠茎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泥土中的营养,合成有机物,完成一个生长季的使命。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维持着稻田湿地水体的养分平衡,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稻田里可以养鱼虾养泥鳅黄鳝养螺蛳蚌壳,还可以放养鸭子。稻花鱼、谷鸭就是竹溪有名的特产。我们那时还经常在稻蔸下捡到鸭子生的野蛋。蜜蜂、白鹭、燕子、麻雀、青蛙、蝴蝶、蜻蜓、豆娘等生物,是稻田里的常客,它们在觅食、劳动、生育的同时,也在完成传粉、授粉和除害虫等工作。我们放学走向田野,看到白鹭在水田起起落落,就拍着小手唱竹溪童谣:“白鹭起翅腿儿长,一翅飞到水中央;栽秧哥哥莫打我,只吃虫儿不吃秧。”

  水稻生产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从鹅黄浅绿的秧苗到碧绿青翠的稻株再到橙黄金色的稻谷,跟着日子的脚步,稻田如丹青高手,把大自然的颜色涂抹得层次丰富,变化多端。“漠漠水田飞白鹭”“稻田凫雁满晴沙”,稻田上空莺歌燕舞,构成一幅壮丽优美诗意雅趣的自然图画。稻田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时下人们休闲出游怀旧打卡的地方。

  大面积稻田能够消除暑热,调节气候。稻田里的水蒸发时,能带走大量热量,大大降低地表温度,增加湿度,加快近地层水汽循环,调节气候。我还清晰记得竹溪的大人,夏天晚饭后,喜欢搬一把小木椅,拿一把大蒲扇,赤膊坐在自家晒塔靠近稻田的地方,一边眼望稻田,一边摇扇歇凉的情景。

  稻田立体养殖,种养结合,减少了动物养殖中的粪便污染和水污染。稻鸭共作,除草、除虫效果非常明显;稻鱼共作,对水稻害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发展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可减少地下水污染,相当于建地下水库或地下净水厂。我癸卯年春天到武陵源区杨家坪村公干,看到这个地方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进行巨型稻立体种养试点,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获得稻--蛙--鱼(鳅)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这是一种高效生态模式,拥有非常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其实,不是现代人才想到稻田的高效利用,生态功能。古人早就想到了这点且付诸实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史记·货殖列传》)

  “饭稻羹菰晓復昏,碧滩声里长诸孙。”(唐.吴融)。“饭稻羹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稻作文化,“羮鱼”的大多数来自是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苗族的古老传统。春天,待稻田插秧后,把鲤鱼和鲫鱼苗放入大田,让鱼儿在稻田自然生态环境下取食水中浮游生物和小昆虫生长。鱼苗在稻田生长期间,在田中央挖一块深水区,以保证除草、排水、晒田时小鱼有一个躲避场所。秋天收割季节,捕捞稻田放养的淡水鱼,或自用或送礼或出售。

  今年,全市组织评选十大“美丽田园”,我有幸参与了评选工作。从申报的资料来看,无不是以稻田为核心,或傍稻田分散布局吊脚楼,或环绕稻田建特色民居,有蜿蜒小溪或一片大水流过,有葱郁葳蕤层次分明的近丘远山环抱。美则美矣,但终究是靠稻田的生产生态文化功能取胜。

  稻田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过量使用化肥,滥施农药,重金属和水污染等,都是致命的打击,会掐断稻田里的食物链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自身。我们不希望蕾切尔.卡森描述的“寂静的春天”重现。

  周杰伦有首《梯田》,里面几句歌词印象非常深刻:“家乡的一片梯田,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于是也因此让我得了最佳摄影,莫名其妙在画面中的我,不会写词都像个诗人。”梯田的美在于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于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集自然美、古典美、形态美、文化美于一体。我们的先民在造田开地时,也成为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

  稻田孕育了古代文明。《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在生产劳动中石犁、木犁的发明,耕牛的加入,破土深耕成为可能。水稻种植培养面积逐步扩大、产量逐步的提升,促进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稻子的丰收,加工、保管成为现实问题,八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稻米酒、甑子饭,后来又产生了文字。食物有了大体保障,为了遮风挡雨、安居乐业,便有了搭建住房的需求和行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号称“榫卯万年牢”的工艺在实践中发明、推广,扣合严密,天衣无缝,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水平,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聚族而居,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古国城邦,人类社会在耕耘中一步步走向更复杂的形态,有了食物和居所,有了分工和协作,有了默契和纷争。先民在大自然面前,由被动变主动,从听天由命到改造世界。一粒粒微小的稻谷,推动着人类一步步迈向新的文明。这一路走来,过程艰难曲折,时间漫长悠远,有多少人知道是稻作在其中起基础和关键作用。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央。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代布袋和尚的这首诗,从平凡辛苦的插秧劳动中,悟到生活智慧,看到别样人生,告诫人们勤耕耘,知进退,净心性。“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晚明时期,在妇女中流传一种服饰“水田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五颜六色,错落交杂,状如水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就写,“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据说,水田衣有集福的寓意。水田不仅关乎人的吃,还关乎人的穿。

  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不但是水利灌溉工程,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红旗渠不是普通的引水设施,它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稻田稻谷,才有了更深沉、更持久、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还没有完。我们赞不绝口的美食,一部分直接从稻米而来,如年糕米粉、米醋米酒、米豆腐八宝粥、米粿粽子、爆米花油炒米、油炒饭蛋炒饭等,一部分是为了好好吃饭而生,俗称下饭菜。湘菜、川菜、淮扬菜、潮州菜、满汉全席等,虽色香味俱全,地方风味独特,但还有一条评价标准:下不下饭。那饭,大多指米饭。于是,中国诞生了另一种文化——美食文化。一箪一食,牵动家国情怀;一菜一谱,看尽人生世相;一诗一文,道尽酸甜苦辣。尽管有天下美食,但还有人说:我没办法想象没有米饭的世界。没有米饭,心里永远空落落的。

  曾看到消息:2020年10月,中国史前稻作文化遗址联盟成立,旨在树立中华稻作文化自信,彰显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推动遗址的保护、研究利用和协作,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作为稻作文明的源头,应该担起这个责任。

  新时代,更加重视稻田的保护利用,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一体治理,开展卓有成效的耕地修复、区域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农文融合,花样翻新,高招迭出。有人在稻田中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来作画,中国娃、国旗、熊猫,甚至观世音菩萨等都长在稻田中;有的举办稻田艺术节、插秧节,认领稻田等活动;有的推行生态种植,实行订单生产。国家还把二十四节气中秋分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意在庆祝丰收的同时,挖掘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这当然少不了稻作文化。

  1929年9月,贺龙率领红四移到桑植鹤峰两县边界庄耳坪一带驻营。十月,遭遇敌人四面包围。红军团长贺桂如为掩护贺龙率大部队突围,带领全团战士扑向敌人,身中七弹,血流如注。他拼尽全身力气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们,为了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这是响遏行云、无法湮灭的一句话。因了这句话,庄耳坪的数百亩水田,现在已成为耕地保护教育基地。可以告慰贺桂如烈士的是,我们现在能够吃上大米饭了。但中国人的饭碗装的还不完全是自己生产的粮食;放眼全球,饥饿从来就没远离人类,战乱、疾病、贫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因素,2022年,世界上尚有近八亿人忍饥挨饿,粮食危机阴影不散。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特别是水田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占优补劣、水田减少的趋势还没有彻底扭转。面对先民,面临现实,面向未来,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的松劲懈怠。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只有保护好包括稻田在内的耕地,种上五谷杂粮,才有基础和底气,才能幸福日子万年长。

  写到这里,我想引用作家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的几句话作为结尾:“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可以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可以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石绍河,苗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作协主席。现供职于张家界市自资源和规划局。出版有散文集《清泉石上流》《大地语文》,主编多种文选。

产品中心

玉米种子
蔬菜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