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丹阳之记忆(十六)韦氏名人谱⑤_玉米研究所_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
header
梦回丹阳之记忆(十六)韦氏名人谱⑤

梦回丹阳之记忆(十六)韦氏名人谱⑤

时间: 2024-05-16 00:52:20 |   作者: 玉米研究所


  韦国英(1900一1969)韦国英,原名韦明宽,字彩文,男,壮族,岜暮乡都楼村岑西屯人,出身农民家庭。他排行老大,乡亲们称他“岑西大哥”。青年时,任私塾教师。民国12年,他结识了东兰县农-动领导人牙苏民、 邓英,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是年7月,与胞弟明峰串联28名青年建立岜暮农军, 并参加韦拔群三次攻打东兰县城。1925年9月,国英到东兰县北帝岩(今列宁岩)参加农民讲习所学习。学习结束,接受韦拨群指派担任农-动特派员,先后到凤山、东兰、南丹(那地)、凌云(天峨)等地联系和发起农-动。1929年11月加入中国。

  1930年5月任那地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后任红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代理团长、团长。1932年6月任黔桂边委员会军事委员。 9月20日至25日,军廖磊部派罗活团纠集凌云、东兰等五县民团五千余武装对岜暮苏区进行“围剿”导致“甘孟大战”。在这场恶战中,韦国英在第二个防御点龙表屯指挥红军抗击敌人。因寡不敌众而突围后,他先后到乐业、望谟等县与牙永平一道,在黔桂边开展革命活动。军以五千块大洋悬赏韦国英首级。由于黔桂边委的活动被贵州当局发觉,1941年韦国英-秘密回到岜暮地区。天峨县政府知道后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诱降,都被国英 。1947年秋,他召集青年在都楼举行同盟,号召大家卖牛买 ,抗击县、乡政府征兵、征粮、征税。这期间国英积极组织武装,并开展瓦解敌人的工作。1950年元月20日,他率领桥头武装与中国人民一同从六排挺进向阳,首先占领了天峨县城。天峨县解放后,国英历任县人民政府接管委员会工作人员、三区区长、副县长等职。1954年被选为广西省第一届各界人大代表,还先后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1966年5月8日退休时66岁。退休后,他回到板么区都楼大队纳朗生产队定居,就在回家欢度晚年不久,爆发了“文革”。这位红军老团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被当作“叛徒”被揪斗,在垂危之际,他慨叹:“吾今一生枉事多, 林弹雨头未落, ‘文革’如此苦折磨,清史忠魂抛荒坡。”1969年9月19日,他含冤去世,终年69岁。

  韦树辉(1914—1982) ,罗秀乡雅石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7岁入私,12岁入小学,后读中学,1937年结业于桂林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乡村教师培训班。后考入广西民团干部训练班,接受军事讷练。

  在中学读书期间,韦树辉喜爱阅读进步书报,多接近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同学。曾积极参加反法西斯青年同盟活动, 并参与对 派、托派分子进行斗争。1936年9月在桂林师专加入中国, 先后任党的小组长、支委、支部书记。1937年6月在桂平县政府军事科任办事员,同时担任地下组织桂平特别支部委员。经他和特支书记陈聆明及宣传委员黎中青的共同努力,不久建立了桂平县工作委员会,积极发动和组织民众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11月,经过组织上同意,韦树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奔赴抗日圣地延安。1938年1月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曾任陕北公学党总支组织干事。1939年7月入中央党校学习。

  后任中央财经部人事科长,中央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干事。1945年11月任热冀辽军区热辽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1946年9月任热河省林在县县委会组织部长。1949年4月随军南下,先后参加南昌、广州军管会的接管工作。10月随广西工作团回到广西。以后历任容县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玉林地委书记。1976年6月调任钦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9年2月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韦树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在担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期间,经他签署批准因病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老就有好几个,他自己多年患心脏衰弱病,却没安装。他生活俭朴,从不接受别人的请客送礼。住室里仅有书籍和一些简朴的家具。1982年5月8日病故于南宁,终年68岁。

  韦纪(1904~1934)又名韦日友。壮族。平马镇百谷村人。1926年,在韦如山的带领下,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927年加入中国, 是恩隆县农民自卫军、赤卫军的领导成员。8月,带领百谷村农军,到奉议县仑圩参加余少杰领导的“二都-”,与兄弟县农军一起攻打韦宁村土豪黄曹山。

  1929年10月28日,带领百谷村农军配合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收缴警备第三大队驻平马一个营的武装。11月,率百谷村农军参加攻打七里山区那东村土豪谭典章、同老乡土豪黄贵朝、榜圩乡土豪陆有荣,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奋勇杀敌。12月,率队联合向都赤卫军围攻甘茶乡土豪刘光宝。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恩隆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历任县苏维埃政府赤卫委员、恩隆县委员会委员、县赤卫军大队部直属特务队队长。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他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12月下旬,红六十二团在七里区乙圩成立,任第二营营长。随六十二团转战七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2月, 六十二团领导人滕国拣、黄书祥等研究,派韦纪等骨干上滇桂边区开辟游击根据地。他到达富宁县剥隘镇后,通过种种渠道,打入剥隘镇护商大队任职,进行秘密串联。

  1933年7月,他和其他转到七村九[?] 地区开展活动,团结教育当地一批有觉悟的农民,组织“兄弟会”进行革命活动。

  1934年,经过艰苦的奋斗,以七村九[?]地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为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月初,他写信给右江下游党委汇报,要求右江下游党委书记黄松坚上滇桂边区主持工作。黄松坚到达九[?]后,与他等一起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力量。11月,在九[?]的多立寨成立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被选为委员。

  12月,为逐步扩大武装力量,滇黔桂边区党委派他出任右江下游游击队第二联队负责人,到右江下游去组建第二联队。途经天保县(今德保县)多模村时,不幸被敌人逮捕,关押在天保县政府监狱。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党半点机密,于是年冬在天保县城英勇就义。

  韦质彬(1906~1968),生于古蓬乡板岑村一个壮族农民家庭。幼年在周安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宜山庆远中学。

  1932年1月, 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受训六个月,结业后到柳州国军第七军工兵营第二连任见习副连长。 同年10月, 被调到南宁军校技术兵团任副连长。1936年至1943年,先后任少尉副官兼传达长,后升中尉副官,在交通兵团任副连长,通讯兵营任少校

  副营长、一三一师任营长、一三一师司令部任中校参谋、三九二团任中校副团长。

  1945年8月,韦质彬从柳州回到忻城中学任教师。次年春,回到家乡同韦盛经、樊茂春、韦广培等组织领导上林人民开展游击斗争。1947年春,他冒着风险到南宁军官第十总队领得退役金175万元(国币) ,回来后,将这笔钱全部用来购买0和作为地下革命活动经费。同年6月, 上林县政府进行“清乡”,意在清除地下组织。韦质彬与别的队员积极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并由他带部队到深山去进行作战技术训练。上林支部建立后,武装队伍发展到200多人 。9月中旬,南宁区保安队和梅仲威带领武装团队共200多人进驻古蓬、思吉乡搞“清乡”。在这种情况下,上林支部决定武装起义,韦质彬担任前线日, 在周安至俭表公路沿线伏击保安队和县长梅仲威武装团队。次日,上林支部集中起义队伍到横山村召开大会,宣布古蓬乡、思吉乡解放,将起义队伍命名为上林人民自卫军八二支队, 韦质彬任支队参谋长。1948年8月,“八二”支队改编为粤桂边区人民独立第五团,韦质彬任团参谋长。次年11月,韦质彬加人中国。11月20日独五团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二十二团,韦质彬提任第八支队参谋长兼二十二团参谋长。解放后,1953年调任南宁市粮食公司仓库副主任。由于“左”的错误影响,韦质彬曾遭错误批判,受过降职降级处分,在“文革”中遭到破孩致死。

  1984年,党组织给他纠正了历史上强加给他的各种错误处分,恢复其政治名誉。

  韦荣(1907~1934),女。思林镇街上人。由于家庭贫苦,童年时代不能上学念书,12岁就帮父母操劳家务;17岁时,由父母包办嫁给思林县政府一名雇员为妻。落夫家后,常遭家婆、丈夫的辱骂、毒打,受尽百般-。她感到日子难过,便逃回娘家。父母亲眼看见闺女常受折磨,就偷偷把她送到数里外的亲友家躲避。后被夫家探知,拉回后又狠狠地毒打一顿。

  1926年冬,思林县筹建成立农协会,农-动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每当宣传队上街宣传革命道理时,她总是挤到前面聆听演讲。在农会的教育下,她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于是勇敢地冲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坚决与丈夫离婚,获得了新生。后参加农民夜校学习文化和革命道理。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毅然加入农会和农民自卫军,走上革命道路。白天和农民下地干活,宣传革命真理,晚上找妇女谈心,号召她们起来革命。

  1927年,思林县民治街农民协会建立,她被选为主席。曾两次和农军一起,参加攻打思林县城的战斗。 1929年12月,思林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她被选为妇女部委员。1930年2月,她组织妇女投入隆安战斗, 给红军送饭、运弹药、抢救伤员。7月上旬,红七军在鸥鸪坳伏击滇军,战后在思林广养村那叭屯设立战地医疗站,她带领一批妇女在医疗站护理伤病员。

  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苏区。她耐心说服了父亲,随军踏上新的征途。在艰苦的转战途中,她既是卫生员又是宣传员。在长途跋涉的行军路上,唱着山歌,激励战友们前进,在 林弹雨的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伤员。有一次,一个伤员的脓血排不出,她用嘴对着伤口一口一口地把脓血吸出来,使伤员很受感动。

  1931年7月, 红七军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她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先后担任红十三团、红三军团军医。参加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韦尧卿是上思“小南”地区的著名富户,年青时贩卖过猪、牛和铜仙。民国25年 (1936年)因贩卖 枝被县政府逮捕,判处死刑,后以15万枚铜仙赎回。

  民国27年,韦尧卿和梁彪进、张生利、陆元勋等,组织农民反“三征” (征粮、征税、征兵) ,先在枯标屯召开秘密会议,印发传单,后在枯萎圩(今枯蒌屯附近)召开四五百人的大会, 歃血为盟。韦被推为总指挥。次年7月,县政府派30名 到板门屯催征粮税,韦尧卿等即率农民武装300多人攻打驻板门的 ,一天不克,特管区部队400多人赶来援救,农民队伍撤回那齐。县政府派兵到那齐屯扫荡,村里许多人逃进深山,财产被没收,韦尧卿逃到防城县大录圩,家门被当局查封。半年后,经乡长黄永焕说情,用12万枚铜仙“赎罪”,才能回家。

  民国35年,韦尧卿和村里数人到离村10余里的深麓山曲垦荒种植药材,次年初秋,朱守刚、卢文率“钦防农民翻身总队”(后改编为“粤桂边区人民第21团”)来到山曲休整,韦尧卿让家中几名长工将1万余斤稻谷磨成大米悄悄运进山支援,还告诉村人进山去卖粽子、猪肉等,支援游击队。同年10月,在21团的支持下,上思武装起义在那齐举行,尧卿的儿子韦奇和两个侄儿,带着3支 ,2支手 参加了游击队。不久,军队进剿那齐,烧杀掳掠, 韦尧卿带着妻子、儿媳和5个幼孙逃入山曲,后辗转十万大山南北的寺交、百隆、坡茶等村庄, 有时跟随21团团部, 有时隐蔽于地工站,露宿风餐,挨饥受冷。当局曾以30股“洋纱” 作悬赏捉拿韦父子2人,韦的旧友、县政府驻驮军剿共办事处主任梁经猷写信劝他“自新”,可保无事。尧卿拒绝并托人转告:“谢谢你的好意,到解放了,我们再见吧!”解放后,尧卿一家从山里出来,在县人民政府吃了十几天“闲饭”,便要求回家务农,县人民政府发给他耕牛及谷种等。1952年土地改革时,韦被划为地主成份。1976年,韦尧卿在家逝世。1985年,县落实政策办公室确认他为革命“地下工作人员”(地工员),给他的亲属发“光荣证”。

  韦五嫂(约1879年一?)女,乳名达边,又名达变,驮编。壮族。地苏乡九送村六峨屯人。

  父韦有良,虽不为官目,但家居“上户”之列,稍富有。达边自幼随父辈学骑习武,堪称山村妇辈女杰, 其个头高大, 胆量超人,长大成人后,嫁与地苏乡新苏村巴六屯韦五,人称“韦五嫂”。韦五系天地会头领之一,曾在当地聚众拜台,有一定势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安定土官趁韦五为父亲开丧做道场之机,设伏谋杀韦五,韦五嫂机警逃脱。为报夫仇,韦五嫂0红水河,在白山司找到杨昆山、班桂才等洪会头领,议决0事宜。

  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1903年3月26日) ,韦五嫂与会党头领组织义军攻打安定司城,义军故意示弱。土官祖太爷潘春台率练勇出城穷追。会党则暗调大队人马从后山偷袭司城,潘春台回援不及,义军由北门破入,守城练勇退守土司衙门,危在旦夕,土官-乞和, 义军要价12万银元,潘春台当场交出2万,余10万许诺日后交出。此次攻城战斗,土官威风扫地,会党义军威名大振,韦五嫂腰缠红绸,手握双 ,骑马过市。

  六月初九(1903年8月1日),韦五嫂率部众,兵临城下,讨取欠款。潘春台拒不交银,并加固城防,白天紧闭城门不出,夜晚用大铁锅盛桐油,在城墙上燃烧,灯火通明,通宵达旦。

  韦五嫂发兵硬攻,因准备不足,又没有约会其他游勇武装助战,司城无法攻克,却牺牲不少人马。

  六月三十日。(1903年8月22日)第三次攻城,义军自红渡方向冲至永济桥,与练勇激战,不到半小时,司城即被攻破,土兵练勇麋集司衙固守。战至三更,潘春台偷路出逃。翌日,杨昆山、班桂才率大队人马前来助战,守兵群龙无首大乱,义军遂由衙后山脚破入,占领了司衙。

  韦五嫂捣毁土司衙后,势力日增,她设台结社,联盟拜会,张贴“杀官保民,劫富救贫”告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广西巡抚令右江营务处李文蔚统3营官军会同知府和廷彪部清兵,合力进攻,韦五嫂率队于红渡渡口迎击,被清军击败,她与班桂才等退避高岭,再被官军击败。为避清军追捕,韦五嫂隐姓埋名,远嫁平治县那海村。50年代中期因失足水塘身亡,终年近80岁。

  韦国林(1910—1989) ,平孟乡平孟村吞板屯人。贫农,民国32年(1943年)3月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36年加入中国,历任滇桂边纵队军需处主任、靖镇区工委委员、后勤部长等职。同年9月7日参加平盂武装起义。

  韦国林初时在地下党领导人杨烈指导下,到平孟的念井村秘密组织农会,并变卖自己的家产,购买1支 ,2支 参加革命。地下革命人员经常来往在他家中吃住,都得到他热情接待和严密保护。组织上分配给他的主要任务是总后勤工作,发动游击根据地群众捐钱献粮供应部队,安置及妥善护理伤病员等。为了充分储备革命活动经费,他一面与熟识的越南华侨联资合股,一面又亲自与后勤组的多次进入越南的保乐及往云南的富宁、田蓬、麻栗坡、开远等地做生意,购买药品、衣服、笔墨纸张,供部队和地下工作使用。刚组建起来的游击队和武工队 弹不足,他就到越南的高平、河阳、谅山等省去购置来补充。一次, 韦国林带领后勤组3名到越南高平省购得一批0弹药,雇请10多名群众,用人挑马驮运回,途中与一小股土匪迎面相遇,危急之中,韦国林沉着机智,故意虚张声势,摆出与敌决战的样子,吓得匪徒赶紧绕道逃离,从而把这批军火安全运抵平孟,供游击队使用。

  以后,他坚持默默元闻地搞后勤工作,直至胜利解放。解放后,韦国林曾担任靖西县税务局副局长,化峒区副区长、区长职务。1952年“三反”运动中,因被诬为贩卖0弹药,牟利-而被开除党籍,1953年随土改工作队到田林县百乐区任副区长。对此,韦国林思想不通,于1955年1月离职回家。1985年4月,党和人民政府实事求是地给他彻底纠正,恢复党籍,并根据其在解放战争中作出的贡献,批准他为离休干部,享受处(县)级政治生活待遇。1988年12月19日在家病故。

  韦超群(1905—1951年) ,原名韦步高。壮族。东兰县三石乡巴王村人。民国12年(1923年) ,在东兰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曾参加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自卫军。14年进东兰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任农军第二连连长。民国16年在红水河隘洞一带多次和东兰县民团副司令陈儒瑾作战,屡获胜利。后又率队攻打三石民团团董覃照武、韦介高、黄义甫,把他们驱逐出县境。擢升营长。18年加入中国。

  韦超群攻打覃照武时,在三石牙马屯看到凤凰圩大豪绅雷振翁之女雷爱莲有几分姿色,遂杀其夫,强夺为妻。后来,韦超群去拜认岳父雷振翁,赠“曲七”手枪一支,为韦拔群觉察,严斥“你把公枪作人情送给豪绅,岂非强敌削己,自割头颅!”民国20年革命陷入低潮期间,超群伏居中山,不敢去西山和韦拔群见面。继生叛心,潜去勾结凤山下段京屯韦瑞祥、韦瑞卿,以他们作代表到南宁向新桂系军队求降。事后,新桂系随派韦超群为红河剿抚大队司令。

  民国21年春新桂系第七军廖磊、张发奎军围攻东兰西山革命根据地。韦超群率队与军配合,进攻西山。民国23年韦被保送进南宁军官政治学校受训,结业后升为正规军营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超群带兵在安徽前线和日军作战。解放战争期间,韦在战场上与中国人民对抗。 37年冬淮海战役后,窜回广西。38年5月任东兰县长,他调动民团配合省保安团多次围攻长江和东山革命游击队, 火烧四合乡弄美屯等地房屋8间,掳掠大批牛马财物,计马2匹、牛6头、猪60头、羊30多只,其他财物没办法统计。解放后,1951年清匪反霸时,韦超群被人民政府枪决。

  韦昌绸(1898—1954)韦昌绸,壮族,通挽乡汶村人,县特等烈属模范。

  1947年,韦昌绸和次子韦华旺、侄儿韦华琰一起参加武宣中秋起义。11月下旬,广西省保安队来“围剿”,他们参加了激烈的反围剿斗争。12月5日,韦华旺中炮牺牲,6日,韦华琰又牺牲。韦昌绸失去了一子一侄,悲痛万分。

  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韦华旺、韦华琰为烈士,发了抚恤金。土地改革时,他高姿态,分田地分房屋分物资, 他总是先别人后自己; 抗美援朝时, 他一家带头捐稻谷275公斤。

  1951年, 群众集资建设通挽小学,他跑村串户,组织群众到山上砍4株百年老枫树,建起一栋5间教室。 1952年建通挽圩亭,为减少费用开支,韦昌绸又和群众翻山越岭,到龙山扛杉木近千条回来做材料。因建圩亭前后共花去一年时间,区人民政府要给他发误工补助,他分文不领。1952年秋,韦昌绸被评为县特等烈属模范,县人民政府给他奖励大水牯牛一头,五三步犁一架。1952年他又被评为广西省二等烈属模范,在出席省劳模大会前夕,他主动捐献石灰1000公斤给群众抢修通挽附近的良其水坝, 保证当地500多亩水田的春耕用水。在省劳模大会上,省人民政府发给他奖状、奖章和奖金120元。

  1954年秋,韦昌绸病逝,通挽乡人民政府送他一面悼念锦旗,上 书“烈属模范,永垂不朽”。

  韦文贵(1902—1979),字霭堂,东阳罗屏乡(今吴宁镇)白火上村人。父尚林,擅长眼科,曾侍清朝宫廷贵胄,人称“御医韦尚林”。文贵随父学医,得其线年代,在杭州中山北路开设诊所。抗日战争期间,回家乡行医。1954年,再至杭州,开设复明眼科医院,就医盲而复明者众多,声誉遍南北。并首破秘传家规,公开金针拔白内障手术法。次年秋,任北京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所眼科主任。1956年,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当选中华眼科学会常务委员,与协和、同仁医院眼科组成中西医结合视神经萎缩科研协作组。又将古方逍遥散改进成明目逍遥汤,疗效更佳。指导金针拔白内障术发展成白内障针拔术,1960年通过部级鉴定并推广。1963年,与女儿玉英主治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眼疾,使其近乎失明的双眼视力恢复到0.8,获胡志明署名的“赠给中国高级医生韦文贵”的匾额一块。被评为全国卫生技术革命先锋,获金质奖章。对治疗白内障作出贡献,用中医药治疗儿童视神经萎缩取得成果。1959年加入中国。著作有《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简介》、《中医治疗沙眼的经验介绍》、《金针拔白内障简介》等。

  韦忠初 (1957一1979) ,古辣乡稔竹新村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在五四四五部队三营八连当坦克兵。他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军事技术,成为连队骨干。1979年初光荣地加入中国为预备党员, 并调任803车车长。这时,对越自卫还击正在紧张备战,韦忠初向连队递交了担任“尖兵车”的请战书,获准后,给家里写信说:“亲爱的爸爸和妈妈,为了严惩越军,我要出战了。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你们记住儿子是为保卫祖国的领土而死的,这样倍感骄傲……”。2月17日,自卫还击战打响,韦忠初指挥的803车和战友们沿同登二、三、四、 五号高地西南侧纵深穿插,摧毁敌企图逃跑的一个火车头。接着,又继续前进。在3名战友牺牲的情况下, 他高呼“为战友报仇!”命令本车接近敌人,与战友们又摧毁敌六0炮一门,火力点三个。为摸清敌情,韦忠初不顾 林弹雨,伸头出车顶搜索目标,不断向上级报告敌情, 同时指挥炮长射击,又摧毁敌火炮一门,火力点一个。突然,803车遭敌从暗堡发来一个火箭筒击中,韦忠初壮烈牺牲。为了表彰韦忠初英勇作战,委员会给他追记一等功(给他指挥的803车记集体一等功) ,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

  韦菁(1904—1931),字蔓卿,韦拔群二弟。壮族。1920年进东兰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参加-,散发革命传单,书写和张贴标语、口号。

  1922年, 韦菁参加“三三”和“九九”革命同盟会,深入农村宣传革命道理。1926年8月,参加广西省农民部在南宁举办的农-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县,任第二届农民协会宣传干事。 1927年7月,到凤山县长里区的八达、那爱等乡协助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同年9月,奉派随叶一茅(第三届农讲所教员、党员) 到香港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 1928年加入中国。1929年8月至10月初,他和黄世新带领农军一个连到凤山县配合该县农军解放凤山县城。10月中旬,参加东兰县第一次-会,当选为县委委员,会后,又到凤山县上段和凌云县边境协助搞建党工作,先后在凤山县的八步、蚕里、盘峰、城厢和凌云县的洪力、 海亭、中亭等地建立了党支部。1930年4月,参加、韦拔群在武篆旧州村开办的右江各县党政领导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到南丹、那地一带工作,协助组建那地县革命委员会。1930年下半年至次年春,先后担任东兰县委书记、凤山县委书记、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团长(兼) 。1931年7月,出席师党委在东山马品召开的紧急会议。会后,复回凤山、天峨等县传达会议精神,动员军民克服困难,作好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准备。同年12月下旬,中央特派员陈道生要回香港汇报工作,韦菁受命随陈道生前往,在回归途中不幸被捕,牺牲于梧州,时年27岁。

  韦玄成(1924-1982) ,河池市下考乡板坡村人,出生于壮族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板坡游击队,由于他作战勇敢,敌人悬赏光洋2000元捉拿他。10月,到右江地委干部学校第三期轮训。解放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韦玄成担任河池镇小学校长,非常注意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分工细致、要求严格,从不越俎代庖,一人说了算。对态度诚实中肯,严已宽人,处处以身作则。他的下考亲戚要求把子女转学到河池镇小读书,他曾口头答应,但得知班级已满员后则未予接纳。1982年秋,河池镇小附设初中班,招收小考落选的一个班级,他亲自主持教务,认真备课,因才施教,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1985年中考时,录取15人。

  韦玄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要求进步的老师,积极培养,他当学区支部书记时,深入红沙、拉显等学校做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觉悟。镇小张老师在工资调级时未能升级,闹情绪,几天不上课,他多次与张老师促膝谈心,张老师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振作起来,安心地搞好教学工作;他对教学能力差的老师做到传、帮、带。手把手教备课,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组织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韦玄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从始至终坚持工作。从不因为疾病影响教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韦同芳(1900--1984) ,字干英,大桥乡陈撰村人。民国7年(1918年) 毕业于宾上迁中学,后考入南洋公学土木工程系。15年(1926年)受聘回桂任广西土木工程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6年(1927年)8月,员周杰在南宁被逮捕,韦因营救保释周出狱,遭到广西当局的排挤,18年(1929年)离桂到天津电话局任秘书,复因不满统治,20年(1931年)愤而出国。先往南非,后转印尼爪哇,侨居巴达维亚城。

  由于热心教育当地华人子弟,辞去大学教授之聘,到华人办的巴城中学任物理教师。为支援家乡发展教育事业,37年(1948年) 寄回价值两箱洋纱的外币及黄金1两给大桥中心校建成教室2间, 宿舍11间。1954年,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到各地参观。1960年印度尼西亚排华,韦同芳非常愤慨,曾决意离开。后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安排,才留住印尼。不久,华侨学校被关闭,他就开办华人子弟补习班。接着,印尼当局禁止阅读汉文书籍,他闲居不出,以示 ,暗作斗争。后因不堪印尼当局破孩,于1975年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随儿子韦比祥定居。1981年11月17日病逝于墨市寓所。

  韦同芳善诗词,多有吟咏。1981年在印尼雅加达出版《晨风小唱》等诗集行世。还擅长中国象棋棋艺,早年曾获中国大学生象棋赛第一名,东南亚各国象棋比赛冠军,撰写过有关象棋的著作两篇刊载于《中国象棋大全》,署名韦干英。

  韦武雷(1932—1988)韦武雷, 男, 壮族,岜暮乡桥头村中村屯人,初师文化,在东兰县板下小学教过书。

  1950年12月,武雷目睹自己的家乡被土匪烧杀掳掠,他自愿参加县公安队,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文书,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县公安队任班长时,他把抓学习文化当作建设国防军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在公安队立小功1次,受到公安大队的表扬。1954年1月武雷复员回乡生产。 1954年4月, 他重新入伍, 在板么区任青年团干事,同月加入中国。

  1955年在板么区工作成绩非常显著, 立丙等功1次。从1955年至1986年的32年间,他先后担任青年团板么区工委副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候补委员、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几十年一贯地深入群众, 甘洞大队是瑶族同胞聚居的大队, 他经常到这个大队,跟大家“三同”,学会了瑶语,深得瑶族同胞的爱戴。“文革”中,县里曾二次刮起浮夸风,要求短期内实现全县粮食“跨纲要”(即亩产800斤)。他说:“原来亩产只有200多斤,把大面积算小面积,突击跨纲要,这是变相浮夸,我不能这样干。”他所在的八腊公社虽然“粮食未跨纲要”,但却实现了“一人一头猪”。1976年冬至1979年他在县工交部工作期间,长期到公路建设第一线去。武雷的性格乐观、幽默,在机关他跟一帮年轻干部共一个火房,人们有点为他打报不平, 他却说:“这样好!大家在一起,好开座谈会!”1986年9月16日,武雷刚从坡结乡回来不久,脑血栓使这位常乐者、幽默者倒下了,整整在病床躺了一个年零一个月,1988年7月15日下午6时逝世,享年56岁。

  韦逢甲(?-1842)清朝官吏。山东齐河(今山东齐河西南)人。道光进士。历署浙江宣平、余杭等地知县。1841年被调往镇海督铸大炮,团练乡勇。旋署乍浦同知,办理防务。1842年英国侵略者侵犯乍浦,乃率乡勇堵击,中炮牺牲。副都统长喜、佐领隆福等同时殉难。

  祖籍香山县前山翠微(今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翠微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1月17日出生。民国18年(1929)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国立音专注册主任、商务印书馆和上海沪江大学秘书、教授。1950年起定居香港,曾任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香港音专监督兼教授,获香港民族音乐学会颁授荣誉会士衔。1959年至1970年应聘赴马来西亚出任婆罗洲文化局代理局长、华文主任暨出版主任。

  是中国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歌词大师。自1932年在上海国立音专工作期间写出处女作《思乡》后,一生共创作500多首歌词,这中间还包括抗日歌曲《旗正飘飘》、《白云故乡》,艺术歌曲《采莲谣》、《五月蔷薇处处开》,清唱剧《长恨歌》的歌词等。

  不仅从事歌词创作,还率先进行歌词创作的理论研究。早在30年代就提出“歌与乐”的结合,“歌词”这一专用术语就是由其首先提出的,以别于传统诗词和自由体新诗。其还总结出歌词创作的3项原则:声调和谐悦耳,以加强音乐效果;句度长短相间,以避去呆滞诗句;押韵恰称词情,使词与乐配合得更完美。

  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晚年贫病交迫,住进安老院,1993年2月27日在香港圣保禄医院辞世。

  韦炫,原名韦琪,又名韦迪,化名陈杰。1903年生,原籍钦州,侨居越南七溪镇。

  少年时期,有一次晒谷时,大雨来临,父母叫他收谷,他就请邻居来帮收,收完毕,把谷全给邻居拿回去,被父母骂为“败家仔”。1921年,毕业予越南海防实业学校,在七溪小学当义务教员,次年任校长。1922年他与地下党员高孤雁交往甚密,受高的影响,1924年初,他辞去七溪小学校长职,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初,被法国殖民主义者逮捕入狱,囚禁于谅山。 不久被驱逐出境,解送我国龙州。1926年3月,被党组织派往广西省农-动讲习所学习并入党。同年11月,以特派员身份回龙州工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捕入狱,关押在龙州。时,有同乡4人在龙州七中读书,春节前来探监。临别时,韦感慨万分,赋诗曰:腊鼓冬冬年将初,送客登程反影孤;七溪亲友如相问,慷慨悲欢在狱庐。后经多方营救,当局-释放。1929年9月,党组织派他到凭祥县政府工作(县长系党员),以秘书兼收发员身份,从事革命活动。是年12月下旬,凭祥支部成立,被选为支部书记。

  1930年2月3日,凭祥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为主席。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组织农会除-、打土豪、斗劣绅,建立赤卫队,收缴地方 武装,攻打夏石等团队。红八军失利后,随俞作豫等前往香港,当小学教师。1932年回粤,与谢英一起,在广东中山县斗门小学当教师,以教师公开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0月,离校别去,不知所终。

  韦华琰(1906—1947)韦华琰,又名韦华宪,通挽乡汶村人,壮族,党员。韦华琰家境贫寒,年青时做些肩挑生意糊口度日。1944年12月22日,参加武宣特支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在通挽北堂坳伏击日本侵略军。1947年6月15日,在武宣特支领导下,成立韦华琰连队。1947年10月1日,韦华琰在韦敬礼的领导下,率领七八十名游击队员从通挽赴贵县中里乡配合廖联原领导的达开纵队作战,解放中里乡。10月3日,韦华琰参加了解放贵县龙山圩的战斗。10月2日,武宣县民团副司令覃国光带队进犯通挽, 10月4日韦华琰率队从龙山回师通挽,包围通挽圩内之敌, 经一天战斗,敌溃逃,通挽获解放。10月5日,成立中国人民一二一纵队,他任纵队第一支队长。 10月8日,韦华琰又带一支队追击溃逃到桐岭之敌,他带一支队从古龙村经古朴村到塘莲和司律村,从东南面包围桐岭圩,经两小时战斗,敌人仓惶溃逃回县城,桐岭获解放。10月11日,韦华琰带一支队去解放马步乡。14日,武宣县长宋厚礽和民团副司令覃国光自卫队和民团从桐岭、禄新两路再次进犯通挽,10月24日,韦华琰带十余人在通挽三江桥伏击来犯之敌,。当晚天煞黑,韦华琰等十余人又在通挽古稔桥伏击敌人,俘敌1人,其余溃逃,通挽获二次解放。

  1947年11月, 广西省保安队来武宣“围剿”游击队,12月5日,省保安队向通挽汉村进攻。六日,韦华琰在激战中光荣牺牲。

  韦一青(1909——1939),字奋鸿。松山乡松山村人。在容县公立中学读了两年书后,入广东航校第四期飞行班,1931年春肄业,到北平师范攻读。“九·一八”事变后,爱国热情激起他寻找新路。1932年夏,韦一青南旋,入广西航校第一期。1934年毕业,接受部队训练,编入飞行教导第二队任少尉见习官。半年后,主持国民革命军空军空中侦察训练班,显出才智,培训的10名学员都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1936年夏,他主持的空中侦察训练班第一期获得空军部队通报嘉奖后,任广西航校飞机教导队第二队分队长,不久,整编后任空军三十二驱逐队副队长,率队驻南宁。1938年1月8、9日,率机击落入侵南宁市上空的日机2架。1938年3月,韦一青到衡阳接收新机回桂林换装训练,7月,任空军三十二中队副队长,率队参加武汉抗日大会战,16日,指挥5架机起飞拦截30多架日机,为保卫武汉三镇作出了贡献。

  1939年12月,韦一青任空军第三十二中队队长,于23日同副大队长分别架机从甘肃兰州西古城回原驻地柳州处理公事并协助柳州地面部队,参加昆仑关争夺战。26日,在第三次出发侦察巡逻中, 发生空战,击落日机1架。27日,支援第一线友军,在途中与数倍于己的日机作战中殉难。

  1987年4月17日,桂民优字[1987]61号文追认韦一青为革命烈士。

  韦少伯(1894年~1944年),又名开潜,范湖红岗(原称福神岗)村人。出生越南。母越籍,父敬庄,执星相业,家世贫寒。伯少年跟父回乡生活,乡情深厚。年长婚后返越,随法国药剂师工作。某次幸中彩票,略有资金,于西贡市创办二天堂药房。二天堂制造多种成药,以二天油、血中宝驰誉于世,与上海雷允上六神丸、虎标万金油齐名,越南人更奉之为灵丹妙药。少伯干练有才,运筹有术,所营业务蒸蒸日上,在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南洋各埠,均有分店或经销代理。嗣后,更回国在广州及香港设厂生产,成品行销国内。少伯虽生长异域,但热爱祖国,极重乡谊,二天堂药房多雇请三水县籍人。曾任西贡广肇帮帮主(广州、肇庆两府籍侨民组织主事人),对当地邑侨事务及侨胞子弟教育出力最大。民国时期,他斥资在家乡创办小学1所(乡人命名为少伯小学),全部经费均由广州二天堂药店资助,学生全部免费。又曾捐巨款广州方便医院及香港东华医院,并在香港独自创办太和医院。民国26年(1937年)抗战军兴。少伯痛恨敌骑纵横,义愤填膺,多次捐巨款抗日。民国31年(1942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少伯避居澳门。民国33年(1944年)春,不幸病逝,终年50岁。遗下10子,14女,均学而有成。

  韦尔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1956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8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85年考入本院研究室,毕业于获硕士学位。现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

  作品油画《我的冬天》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1984年),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土地·蓝色的和谐·黄色的和谐》(合作)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艺术奖(1987年);《吉祥蒙古》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1989年);《守望者》获第八届全国美展铜奖(1994年)。《满族妇女》等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获奖。 曾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颁发的“青年奖”,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艺术奖 。

  韦尔申年表:1976年 5月到1978年03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一轻工机械厂工人。

  韦世多(1913-1981),横县校椅乡那罗村人。壮族。高小文化。1947年参加横县起义,同年10月参加中国。参加起义前,曾任政府青桐、东圩、石井、校椅等乡副乡长、乡长,区分部书记。1944年冬,日本侵略军入侵横县。他在组织影响下,率领群众在陶圩附近阻击日军,随后又参加四排岭围攻日军的战斗,在地方上颇有些名气。

  任校椅乡乡长期间,掩护在该乡活动的地下工作人员。1947年初,同地下党取得联系。

  1947年5月, 在陶圩福龙村召开的贵县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加紧发动群众,准备中秋节前后起义。他组织的那罗村姓韦的群众,就列上了准备起义队伍的战斗序列。横县起义,他率队参加攻打青桐乡公所。后来政府通缉他,没收他家产,烧毁他的房屋,他的长子韦昌德又在随军远征十万大山的征途中牺牲。可他从不动摇,绝不屈服,始终坚定不移地跟着走。

  起义队伍编为粤桂边区人民第十九团,韦世多任副连长,随军远征到灵山跌伤脚,折回横北, 不久任武工队长,在上北区巩固老区、开辟新区。1949年8月,十九团贯彻粤桂边区党委和桂中南地委的指示,放手大搞,大刀阔斧向敌人进攻。武工队扩编为连队,他任新三连连长。连扩编为营,任明德营营长。11月,十九团改编为中国人民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三团和第二十四团,他任二十三团副团长兼明德营营长。在大搞中,率所部参加七生、快龙、木公、陶圩等所有著名的战斗。

  建国后,韦世多在宾阳县和灵山县任区长、钦州垦殖局第五垦殖场和合浦垦殖局二二零场罗阳林场场长、高峰林场副场长。1977年离休。1981年6月在横县县城病逝。

  韦还浦(1893—?)原名韦秀珠,地苏乡材江村人。幼时因家穷缀学,随父学道诵经,后由叔父资助上学。民国4年,毕业于武鸣旧制中学,回乡后在才圩小学任教。民国6年任都安县保卫总所所长。在任期间,因侦获陈德华运动警备队谋反“有功”,升任团务总局局长。

  此后,发迹于政界。粤桂战争期间,韦以保护地方为名,组织一支武装,自称“广西自治军司令”。受当局器重,势力日张。民国12年,韦与唐乃贤、韦超群、贺继三人等筹划征收红渡“担捐”作基金,创办都安县第一所中学,后又参与倡办私立力行中学,并任校董。民国18年,韦还浦倡建家乡石拱桥——材江桥。

  民国19年,韦还浦任河池县长,在任期间,渔峒豪霸田德高捕获农运领导人陈伯民等人,韦派人赶往渔峒将人提解至都安县城杀害。民国20年,韦还浦倾力参与都安当局进攻大化花联煮等人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复受广西当局重用,委为武鸣县县长。届满回乡后,出任都安南区区长,成为都安“四大金刚”之一。

  民国25年,陈泰春出任都安县长,韦因与陈有旧怨(捕杀陈父),借名“经商”,逃往梧州躲避,陈离任后始回老家。八年抗战期间,韦还浦蜇居家中,开, 场,抽大烟,合股做生意,发财兴家。是时,韦虽不作官,但能左右都安政事。张屏洲能当上县参议长,乃韦推举,故两人关系甚好,无人敢惹。

  解放前夕,韦还浦出任都安县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与游击武装相对抗。民国38年11月,韦眼见大势已去,遂与东区韦俊铨等人合谋,制造“都安解放”闹剧,企欲以“城头易旗” 开脱其积年罪责,韦宣告“解放”都安县城仅3日,即被中国人民及游击队赶跑,韦化装潜逃,下落不明。

  韦本良(1905——1972.11) ,文圩乡道义村人,解放前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获学士学位。民国23年(1934年) 冬,任陕西省林业局建筑技师。26年7月,任桂林桂荣建筑公司工程师。在此期间,为蒙山中学设计建筑新教室8间。27年9月,任广西公路管理局桂林办事处技工, 后任江西省民生建筑公司工程师。32年8月,任修仁县建筑设计师。

  同年冬, 任桂林建太建筑公司工程师。36年春,任南宁市政府技正兼设计股长。5月,任邕宁县政府代科长。 37年4月, 返家务农。 1950年,任蒙山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一级技术员。

  1951年,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测绘全县水利资源的地形、地貌,设计兴建起13处山塘,蒙山县的水利设施,受到中南军政委员会通报表扬。经韦本良设计的项目还有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前座、蒙山中学大礼堂等。同年冬,平乐专署借调他到专区设计兴建地委、专署的办公大楼和干部宿舍。1953年2月,调到南宁当工程师,先后在广西省建筑工程局、建筑工程公司、南宁市建筑工程公司从事设计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7年出席南宁市劳模会。

  同年,被选为南宁市人民代表。1961年,任南宁市房产局修建科工程师. 在改造全市公有旧房工作中,晚上设计、绘图、编预算,白天查危房、督施工、查质量,深得领导赞扬。同年冬,荣获市房产局先进生产者和市劳动模范称号,再度被选为南宁市人民代表。1972年11月,病故于柳州。

  韦陟云(1843~1922),字蘅浦,号郇五,壮族,大乐乡大乐村人。生平好学,爱作诗赋,是近代壮族诗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举人。光绪四年(1878年)十月,任云南报捐局主事。光绪六年七月,在京鉴定,八月正式入户部为主事,十月改加员外郎衔。光绪十六年(1890年) ,请假回乡,次年受人牵连,遭受“无妄之灾”,在家候审,3年后奉命赴京羁栖待命。在百无聊赖中,“忆及家乡山水,旁及各处事迹,古今人物,具为歌咏籍舒怀抱……欲以通其郁结”,积累既多,复“忆前此之散佚者”合编成《红杏·山房·诗草》4卷。

  韦陟云赴京前,到南疆边防拜访广西提督苏元春及总兵马盛治,归途中作《连城行》和《南关行》,诗中热情赞颂他们率兵抗击法军保卫边防的功绩。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紧张时刻,韦陟云顺海道先到台湾,再折厦门,然后北上烟台、津沽而达北京。他面对祖国苍苍大海,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次年春,韦陟云羁留北京,随着中日战争形势不断恶化,曾与友人共议从军报国之志:“我去君应惜,君来我独亲,半生江海客,万里帝乡人。舟楫经行惯,春城出入频。何当飞习檄,一洗车后尘!” (《日间与曹贻臣言及从戎来往事》) ,韦陟云年已半百,从军之事不能付诸行动,“文章报国原无用,磊块填胸未易平。”(《夏至东郑明府镜之》)只能在愤懑悒郁中排遣时日,将激动的回忆写成诗篇。

  韦灿(1899—1940.2),军少将。容县松山乡松山村人。青年时参加军。历任勤务兵、排、连、营、团长。

  1930年秋后, 韦灿驻军田阳等地。1940年2月16日起,日军18师团沿邕钦路南下,由钦州湾登船撤回广东,其另一个旅团由吴圩出发,向绥源(今东门镇)、上思疯狂扫荡。韦灿率领第三十一军一三一师三九二团在苏圩一带掩护主力部队向四方岭南部转移。先后在苏圩、那白、叫梧、叫林等地,对日军展开猛烈抗击。23日率部撤到田中、孔律线日又继续与日军激战半天,中午,在那琴乡那琶村那扒屯北侧又设阵待敌。不料在枯理遭两路日军合围,在指挥部队转移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

  民国29年(1940年)10月,中央军事委员会追认韦灿为少将副师长。

  韦启华(1920—1968) 澄泰乡大坡村人。壮族。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湖南师范学院毕业。

  1944年秋师院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国立农业职校、湖南省永顺联立中学、湖南省立第八中学、九澧联立中学任教,他责任心强,教学有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49年秋,回上林中学任教,韦先后任上林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

  他任教19年中,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一家三代九口人,住的是两间旧泥墙屋,不足30平方米,学校建了新房,他仍住旧房,新房让给别人。

  启华不但教学有方,而且多才多艺。他爱好文艺表演,学校排演“梁三伯与祝英台”、“刘三姐”等大型的戏目,他是导演。在参加南宁地区文艺汇演比赛中,还获得奖励。在运动场上是篮球、排球能手,多次参加地区或县运动会比赛。他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有规律,19年来在上林中学历届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我们最好的韦教导”。

  在“文革” 中, 韦启华遭受严重破孩,被打成“走资派”、“-分子”、“地主分子” ,一直靠边站,被抄家多次,经常挨斗挨跪。1968年8月一个晚上,启华不幸遇害。1983年在处理“文革”遗留问题中,得到昭雪,恢复名誉。

  韦兰新(1963~1980),生于思练公社开洞村水塘屯一个壮族农民家庭。生前为生产队记工员。

  1980年4月18日傍晚,该生产队的乡密山突然火光冲天。有人高喊:“乡密山失火了!”该屯居民闻声,纷纷跑出村来,冲向火场。这时,刚从弄伦(地名)中耕玉米回来的韦兰新,看见火灾发生,顾不上疲劳,便和韦良献、蓝青才跑上乡密山。他们用树枝扎扫帚,英勇地

  向熊熊山火猛打,后来全屯男女青壮年共四五十人陆续赶到火灾现场,大家奋战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山沟至山顶约30亩的山火扑灭了。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山上黑压压的,人人又累又渴,正寻路下山时,忽的发现四五丈高的崖壁上,又燃起大火,眼看火势直向松林吞

  噬, 韦兰新对大家说:“如果让火烧过悬崖那边山,2万亩的飞播幼林就被毁了。我们决不能让火烧过去! ”于是,他和韦莫壮等八位青年分别从悬崖两侧攀援而上。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猛打,坡顶上的火熄灭了。当他们正取道下山时,一道深沟里死灰复然,火焰冲天。韦兰

  新独自去打火,火是被灭掉了,就是不见他回来。大家趁着朦胧的夜色去找他。后来在一处崖壁下找到了他,他已经不省人事了。

  乡亲们看着身负重伤的小韦,禁不住放声大哭,并把他抬下山,送往20多里外的思练公社卫生院抢救。 由于伤势过重,失血过多,于次日凌晨2点多钟,在送卫生院的途中,韦兰新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17岁。

  共青团忻城县委员会根据韦兰新的事迹,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并向全县青少年发出向韦兰新学习的通知。

球王会官方体育app下载